美术经典中的青春之歌

近日,由中国美术馆与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美术作品中的青春——中国美术馆藏经典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中国美术馆藏作品160余件,分为表现革命主题的“青春的信仰”、表现新中国建设情景的“激昂的青春”以及表现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多彩生活的“多姿的青春”三部分。

概而观之,展览主要展示表现青年人形象的美术作品,就像中国美术馆曾在国际儿童节梳理美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在妇女节梳理美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样。这种展览形式广受欢迎,因为观众可以迅速抓住展览主线,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视觉语言风格的美术创作的差异,通过一种比较性的视角,建立一种对展览主题直观和立体的认识。

此次展览在逻辑上有一种历史性的叙事。“青春的信仰”部分特别展现了中华儿女救亡图存、争取解放的牺牲精神。这其中,最代表性的莫过于唐一禾1941年创作的油画《七七的号角》。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事变”。画面上,一群青年学生组成抗日宣传队积极奔走,宣传抗日。在天安门广场1958年落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我们能够看到冯法祀画稿、滑田友创作的著名浮雕作品《五四运动》,表现的正是青年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宣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情景。将这两件作品关联起来看,我们可以对青年学生与中国革命历史的关系获得一个更明晰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青年人形象,象征着新中国的朝气蓬勃。美术家们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青年人形象,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黄新波1961年创作的版画《年青人》,女青年执笔作憧憬状,而她的眼睛望去的方向,则是星辰大海,还有象征着科技的高压输电塔。黄新波所刻画的,乃是新中国一代青年人胸怀理想和热情,致力于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的、发达的国家的坚定信念。当然,朱乃正1972年创作的水粉画《新曼巴》、周树桥1974年创作的油画《春风杨柳》以及在展览中看到的温葆1962年创作的油画《四个姑娘》、吴强年1963年创作的版画《公社姑娘》、王玉珏1964年创作的《山村医生》、潘世勋1964年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徐匡1976年创作的版画《草地诗篇》等经典美术作品中的主体人物形象都深入人心,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和昂扬之意,与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紧密关联。

改革开放新时期,美术创作领域涌现出一批表现青年人思想解放、勇于拼搏形象的经典作品,无论是徐文华1979年创作的描绘青年女孩在图书馆开门之前就已等待多时的油画《晨》,还是贝家骧1984年创作的展现青年人在夜校积极学习场景的油画《昨天·今天·明天》,都表现出新时期青年人对知识和梦想的渴望。这一时期,表现青年人形象的经典作品有刘开渠1984年创作的大理石雕塑《向新时代致敬》、詹建俊1984年创作的油画《潮》、田金铎1985年创作的雕塑《走向世界》等。《向新时代致敬》雕刻的是一名知识分子形象的女青年,她梳着现代感的发型,气质优雅、恬静端庄、落落大方,正欣然注视前方。《潮》则是以仰视构图描绘在春天的田野上耕耘的男性青年,他双臂抱胸,将铁锹立在身前,柠檬黄色的毛衣与身后被春风舞动的柳枝相互映衬,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律动。《走向世界》则更具象征意味,以极具现代主义风格的几何形态塑造正健步走的女运动员,她象征着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

新时代以来,也有很多美术家描绘青年人形象。中国画创作领域像桑建国、罗寒蕾、王冠军,他们以工笔画语言描绘现代都市里的时尚青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当然,美术家们笔下的青年人形象非常多元,包括表现大学生、都市青年、快递小哥、人民解放军、医护人员、少数民族人物等。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焦兴涛2019年创作的木质着色雕塑《烈焰青春》:一名身体笔直站立的青年消防员,他的脸庞稚嫩但眼神坚毅。作品表现了消防员这一群体,他们守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青年人的形象,象征着健康、美好、希望,从民族解放,到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不同时期的青年人形象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从怒吼、牺牲,到建设、奉献,再到拼搏、责任和担当。从唐一禾、黄新波、刘开渠,到焦兴涛,这些美术家都有一种理想信念,那就是要用青春之歌为时代塑像。美术家们将自己对国家、民族和美好未来的期望和祝福,熔铸到这些青年视觉形象中,积极地回应李大钊在《青春》中的呼唤,“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