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对此我感受很深,也敦促自己进一步思索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我从事小说创作30年。先是依托故乡和生活经历,讲述西北土地上的人生故事。后来,我因工作关系定居珠海,生活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创作视野的改变,我开始涉及岭南题材写作。从熟悉的西北土地到新鲜的南方故事,书写难度大大增加。这种转变促使我重新打量和认识生活,加大深入生活的力度,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更加用心用情用力感受身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2020年,为了创作一部关于潮汕侨民下南洋主题的长篇小说,我前往广东潮汕地区深入生活。在潮汕,我广交朋友,遍查资料,开着车跑了潮汕很多地方。对潮汕有了一些总体印象之后,我又进一步缩小观察点,选定一个村庄——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在此住了下来。那段时间,我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如实记录他们的生活点滴和所思所想,做了近十万字笔记。后来前美村便成为我创作长篇小说《平安批》中溪前村的原型。书中人物的生活习惯、思维特点和语言特征,很多都是我从前美村的生活经历中提炼转化而成。

平安批是过去潮汕地区的人离开故土、外出闯南洋时写给家人的第一封信,亦即平安信。当他们在南洋有了一份差事后,会定期给家里寄钱,顺便附一封信,这种银信合一的形式就是侨批。在深入了解潮汕人的这段历史之后,我意识到,侨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符号,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历史和人文意蕴。一封封往来两地的侨批,见证了普通人的感情世界,承载了中国人浓郁的桑梓情结和家国情怀。从深入生活到动笔写作,我的思路渐渐清晰:以侨批为视角,以侨批业本身的历史为书写对象之一,兼顾历史、时代和地方风貌,力争写出一部有厚度有意味的长篇小说。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我再三要求自己,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应该是“新人物”,要有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性格和命运。主人公郑梦梅身上既有明显的潮汕人品质,又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他肩负重振家业的使命,只身闯荡南洋。在异国他乡,因种种因缘际会,“侨批”成为他一生的事业。抗日战争时期,他和亲友们深明家国大义,毅然决然地投入报效祖国的洪流……和外出闯生活的男人比起来,那些留在溪前村的女人们过去常常被简单化书写,我则坚信她们是观察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下决心把她们从历史中打捞出来,写她们的共性与个性,写她们的貌似柔软、实则坚强。《平安批》获得2021年度“中国好书”,来自读者的积极反馈让我意识到,以充分的生活积累为前提,投入写作者的敬意、诚实和耐心,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可信的也是创新的,能够拨动当代读者心中的那根弦,也能够赢得真诚的情感共鸣。

身为当代作家,我希望自己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能自觉追求叙事、语言和意蕴上的中国风格和中国风范。风格和内容紧密相连。以具有中华美学特色的方式倾情书写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当代作家责无旁贷。我期待着自己的创作能够凭借一种既内敛又饱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水乳交融、互为表里的文学风格,呈现汉语之美,彰显自然、和谐的意境之美。

写作的时间越久,我越能认识到下实际功夫的意义,越能认识到诚实劳动之于文学的意义。无论书写的是不是当代生活,写作者都要从当代生活中获得力量和灵感。社会是一本大书,现实人生也是一本大书,只有不断阅读与思索,深入开掘和表现,才会有创作的源头活水。现在,哪怕仍然写自以为熟悉的西北故事,我也会坚定地走出书斋,下大功夫到生活中去,深入生活、阅读生活,实地考察、艺术提炼。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这是创作者永远的课题。广阔的社会现实期待着作家以更大的勇气破除自己的局限,下足功夫,回到生活,关心人、描摹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作者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2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