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天蓝山绿水清的“中国画卷”

“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音刚落,掌声如潮般响起。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提起这一幕,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保献代表心潮澎湃,“热烈的掌声很好地诠释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我们深感责任在肩。”

“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郜时旺代表说,二十大报告不仅明确了目标,也指出了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

健全体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今天上午,一位来自环保战线的党代表特意委托我向大会的记者报告一个喜讯!”10月18日,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第一场集体采访,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赵磊代表首先带来了“美丽北京”的好消息:今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已经降到了29微克/立方米,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北京的PM2.5浓度低到1微克/立方米,创造了历史同期监测到的最好水平!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纳入实践案例的北京大气污染治理,为全球的城市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经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缩影。

“大气也会生病,想对症下药得精准诊断。”刘保献说,自己就是那个“坐诊大夫”,通过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锁定大气的“污染来源”。这些年,刘保献的“诊室”里又加入了卫星、移动走航监控等新手段,相当于天上、地上全方位、时时刻刻给大气做CT扫描,提高发现大气污染来源的精准度和效率。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刘保献说,空气监测工作是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一环,必须深入跟进。

“以前,我们把每种污染源的‘指纹图谱’都匹配上了,现在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结合污染源排放情况和气象条件,可以预测出未来5—7天的空气质量情况,从而更加精准地开展污染防治,更大程度地减少污染对工作、生活的影响。”刘保献说,精准化地开展污染溯源,将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

绿色转型,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除了蓝天、碧水、净土,现代社会的人们离不开能源。

煤炭是我国资源最丰富的化石能源,也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煤炭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能源消费排放的70%左右。

“双碳”目标下,如何有效减污降碳是火电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郜时旺25年来致力于攻克的课题。

他所从事的CCUS技术,可避免或延缓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减排效益明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专门技术。

2007年,郜时旺接到重任,要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建设并投运碳捕集装置。

项目临开工时,外方的图纸和技术资料因故突然无法到来,郜时旺和团队从一张工艺流程图开始,对照了1000多张图、3000多个数据,经过近9个月的努力,终于在奥运会前,在华能北京热电厂建成并投产了我国第一套燃煤电厂碳捕集试验示范装置,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国外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得更好!”郜时旺说,如今,我国的碳捕集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超越,从受制于人到制胜于人。

作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先锋队,可再生能源也是未来发展主力军。

在祖国南方,6座巨型水电站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其中三峡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装机容量分列世界第一、第二位。

鬼斧神工的地形优势,为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创造了条件;叹为观止的“大国工程”,为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积蓄深厚底气。

在北国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从空中俯瞰,由19.6万块蓝色光伏板拼接形成的骏马图形,宛如一匹在茫茫黄沙中任意驰骋的骏马,将产生的太阳清洁能源不断外运。

金色的库布其沙漠和排列有序的蓝色光伏板交相辉映,在光伏板的“蓝海”间,“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绿色发展模式正悄然形成。

数据显示,近10年的能源消费以年均3%的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26.4%。

保护修复,划出大美生态“保护地”

“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让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徐卫华特别有感触。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统筹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关键。“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500亿元,一大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促进了大自然生灵们栖息环境的改善,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资料显示,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近年来,通过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保护栖息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奠定基础。

在大美生态“保护地”范围内,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2015年以来,绵延千里的祁连山重焕生机,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一度匿迹的雪豹等珍稀动物如今频繁出现……这些各具特色的动物也成为美丽中国中最美丽的风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