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关键期

党的二十大日前胜利闭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成为许多来自农业领域的代表热议的话题,这包含着对农业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

以往描述农业发展目标,多用农业现代化一词,指传统农业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业强国内涵丰富,尤其侧重竞争力角度,强调不仅要满足本国人民需要,还要能引领全球农业发展。简而言之,农业现代化是跟自己比,跟世界平均水平比;农业强国是跟农业发达国家比,跟世界先进水平比。农业强国要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对内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对外占据国际竞争优势。当前,多数发达国家虽已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只有少数算是农业强国。

人们常说,中国是农业大国,主要指产业规模大,体现在我国农产品产量、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增加值均居世界第一位。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1.25万美元,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镇化率达64.7%,有条件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此外,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农业的舞台广阔。这些都构成了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大而不强”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表现为农产品多而不优、农牧结合不足、要素循环不畅、科技支撑不够等。我国与主要农业强国还有较大差距,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不高。差距就是机遇,瓶颈也是潜力。无论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抑或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都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建设农业强国”这一提法有一个孕育成熟的过程。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目前,我国已经到了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关键期。着眼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通过提升产业素质和主体实力,实现从规模到效益、从数量到质量、从科技装备到保障能力、从经营体系到产业韧性的全面跨越。

提升产业素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着眼点。农业强国往往是农业科技强国和农业装备强国。一些人口不多、面积不大的国家之所以成为农业强国,就是靠科技的强项改变了资源的短板。农业强国荷兰和以色列分别得益于畜牧业、节水农业的科技优势。走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离不开科技创新,必须追求中国式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在研发层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基础性公共性农业科研领域占领高地;在应用推广层面,发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优势,畅通科技经济循环,把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

提升主体实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突破口。农业强国往往是农业企业强国和农业品牌强国。美国是头号农业强国,国际四大粮商有三家是美国企业,以此把持着大宗农产品贸易的主渠道和定价权。法国也是农业强国,拥有四大粮商之一的路易达孚,使其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有一定话语权。走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离不开扶优主体、做强企业,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既坚持家庭生产的基础性地位、保护小农户利益,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以联农带农实现强农富农。

建设农业强国是篇大文章,要靠不断耕耘来书写。与西方国家的农业发展道路不同,我国强调政策对粮食和农业的积极作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供给保障,强调对小农户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强调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强调对贫穷国家的农业援助。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仅能为发展中国家做强农业提供中国方案,也将为世界农业多元化发展贡献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