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高标准农田。(资料图) 李龙周 摄
中新网郑州3月2日电 (王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院长杨青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要尽快选育出更多、更好的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国种子品牌。
杨青春长期从事大豆育种、高产栽培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先后承担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等重大科研和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深耕农业科研领域近40年,杨青春对我国的种业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种业大国,在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育种技术和手段等方面,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尚有不少短板和不足”。
杨青春介绍,近年来,我国果树产业发展迅速,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保持世界领先,但其中大量优质品种都来自国外,对外依存度很高。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方品种、国内育成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分别占果树栽培面积的30%、30%和40%。虽然自主品种资源在枣、桃的市场占有率在八成以上,但苹果、葡萄等外来树种的国外引进品种市场占有率达50%至90%。
“虽然我国果树种业对外依存度很高,但令人欣慰的是水稻、小麦两大农作物育种能力世界领先,种源完全可以做到自主自给。”杨青春介绍,“其中,以我们自主研发的国内小麦骨干亲本新种质周8425B,被全国200多家育种单位应用,衍生出小麦新品种近700个,为全国小麦育种提供了优异的基因来源”。
杨青春以河南周口为例,目前,周口市已经育成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周字号”农作物新品种87个,其中小麦30个、大豆27个,玉米、花生、芝麻、园艺等作物新品种30个,在黄淮地区形成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周口方阵”。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黄淮平原腹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80亿斤以上,素有“中原粮仓”之誉。
尽管如此,杨青春认为,在种质资源方面,存在着收集保护不全面、鉴定评价不精准、创新利用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在育种创新方面,存在着品种同质化严重、育种手段落后、突破性品种不多、种子研发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如何把中国的种子品牌做强做大?杨青春建议,要大力开展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和利用,加强种质资源库和种质鉴定圃建设,全面加强对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利用,挖掘一批优良种质基因,为品种创新提供优异的基因来源。
“我们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超高产优质多抗小麦、高蛋白和高油大豆、高油酸花生、高淀粉玉米、宜机收芝麻等主要农作物育种上潜心攻关,实现种质资源研发和育种创新的新突破。”杨青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