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西部篇|科技成果转化“点火器”引燃产业创新“燎原火”

秋日时节,在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小试平台对多种储能与能量转换材料进行试验。这里已孵化出五家新能源领域企业,其中,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氢能储运的颠覆性解决方案,技术已处于国际前列。

近半年来,一辆搭载着常温常压固态氢动力系统的观光车不时出现在西安西咸新区的一座园区,引来不少人的询问。

“这辆车的动力来自固态氢能源电池,可以通过更换便携的储氢材料实现不间断续航。”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副总监张辉说,由他们自主研发的储氢材料具备高安全性、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展示由其研发的复杂金属基复合固态储氢材料。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近年来,陕西、甘肃两省,针对科技存量资源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转化体制机制不畅等堵点问题,积极挖掘科教资源,以体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牵引产业转型升级。

为破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陕西自2022年起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一系列“松绑”“激励”政策激发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推动越来越多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变为经济和社会效益。

两年来,西北工业大学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孵化科创企业150余家、创业团队60余个;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的带动下,陕西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20余家,向着千亿级产值目标奋进……陕西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有效释放了创新势能。

视野从关中平原的实验室转向河西走廊的旷野,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甘农薯7号绿色标准化连片示范基地,伴随着马铃薯挖掘机一路前行,薯块次第破土而出。基地负责人马骏德告诉记者,这里种植的甘农薯7号由甘肃农业大学培育,平均亩产能达到5600多公斤,薯块商品率近95%。

  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甘农薯7号绿色标准化连片示范基地里,村民正在捡收马铃薯。(受访者供图)

甘农薯7号能够迅速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至今已在全国推广超过30万亩,离不开产学研协同。甘肃农业大学副研究员余斌说:“甘肃农业大学依托农业领域科研优势,不断强化与企业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陕西、甘肃的科技部门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甘肃两年来投入近千万元选派数百名科技专员到企服务,越来越多科研成果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陕西在实施“三项改革”中的先使用后付费、技术托管、以演代评等探索,加大放权赋能力度,持续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卡点。

“以往企业买断专利非常谨慎,很可能错过机遇期。现在受益于技术的先使用后付费,我们的研发效率提升了30%。”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米天健告诉记者,先使用后付费的做法降低了中小企业成本,加快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步伐。

  10月18日,一场“三项改革”产业链路演在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举办。(陕西省科技厅供图)

截至2024年9月,陕西省“三项改革”试点单位已扩大至157家,9.3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5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表示,随着一大批转化科技成果加速嵌入产业链,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小气候”正成为助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生态”。

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攻关组织,解决产业技术攻关组织过程中出现的科研攻关与成果应用脱节问题,甘肃省自2020年以来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平台、重点企业”分批次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撬动企业自筹项目资金过亿元。2023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较2021年提高3.6个百分点,创新驱动科创成果落地开花成果明显。

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谢正团说,甘肃将继续依托深厚的科教资源持续建强平台载体、激发科技创新动力,面向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表示,陕西将继续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推进、协同发力,用好“三项改革”,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得更快、转得更好、转得更安全,以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记者郑昕、李杰、林胜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