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肿瘤诊疗模式,增加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开展罕见病诊疗培训,提升医生诊断治疗能力;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近年来,国家卫健委不断从规范诊疗行为、推广治疗新技术、提高区域诊疗能力等方面提升大病诊疗能力。
27日,国家卫健委举行“医疗服务惠民生百年巡礼”专题首场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我国肿瘤诊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及罕见病防治发展成就的有关情况。
规范肿瘤诊疗行为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恶性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40.5%,比10年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个别恶性肿瘤,比如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已高于部分发达国家。
“整体来看,我国癌症治疗情况逐步改善。很多晚期癌症患者得到了救治,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说,这与党和国家极力推行癌症规范化诊疗息息相关。2013年,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大力推行肿瘤单病种质量控制及各种癌症的规范化诊疗行为。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肿瘤专科医院和床位数量、肿瘤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均不断增加,以肿瘤专科医院、综合医院肿瘤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为主体的癌症诊疗和康复体系初步形成,肿瘤诊疗模式更加优化,诊疗水平显著提升。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以肿瘤规范化诊疗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提高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
“近年来,国家医保谈判等方式促使抗肿瘤药物大幅降价,有效提高了肿瘤患者的药物可及性。”赫捷说,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建立了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对全国1400多家大型医院进行抗肿瘤药物监测,促进规范合理用药。监测网数据显示,2020年医院配备谈判的抗肿瘤药物数量同比增15%,住院患者使用的人次增6%,而平均每次用药费用下降8%,有些昂贵的免疫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均次费用下降50%—70%。
前不久,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发帖揭露肿瘤治疗黑幕。焦雅辉介绍,国家卫健委已与北医三院取得联系,请医生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对其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对于反映的基因测序、基因检测等问题,其中是否有不当利益交换,国家卫健委让上海市卫健委进行调查。“如果发现有利益交换和利益输送的违法违规情况,我们绝不护短、绝不回避,将会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焦雅辉说。
“癌症患者个体差异明显,治疗方法也很复杂。目前,基于有限的医学证据所制定的诊疗共识、指南甚至是标准,不太能够跟上医学发展的速度。”赫捷说,医学是一个探索的科学,一些医生基于较充分的临床证据,给患者一些超适应证或超指南的治疗,是为了探索诊疗效果。事实证明,很多癌症患者在这种诊疗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医院的临床药理机构和伦理委员会应当对这些诊疗行为进行严格监督。
成立诊疗协作网络
提升医生诊断能力
最近,来自山东的段女士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了罕见病——胃泌素瘤。
10年前,段女士出现了腹胀、腹泻症状,她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治疗,没有多少好转,也没能查出具体病因。
2020年,北京协和医院教授李景南去山东给当地医生培训胃泌素瘤相关知识,段女士的主治医生正好参加了这次培训。主治医师听到胃泌素瘤的症状与段女士的差不多,觉得段女士可能患的是胃泌素瘤。随后,主治医生通过国家罕见病协作网,将段女士转诊到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处。
李景南很快为段女士申请了罕见病多学科诊疗,最终确诊为胃泌素瘤。目前,李景南团队已经为段女士制定了诊疗方案,近期将给她安排手术。
近年来,罕见病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2015年,国家卫健委成立了罕见病专家委员会,制定了第一批包含121种病的罕见病目录,并对目录内的所有病种逐一制定诊疗指南。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说,有了目录,药品审批和患者医保报销都有了参考依据。目前,国家正在组织第二批目录的遴选工作,将为更多病种的罕见病患者带来福音。
单病种罕见病患者人数极少是造成罕见病诊疗困难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罕见病诊疗困难,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成立了包含324家医院的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其中,北京协和医院是全国牵头医院。
李林康介绍,2019年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与北京协和医院开发了中国罕见病诊疗服务信息系统,并且组织协作网内300余家医院开展罕见病病例实时登记工作,目前已登记各类罕见病患者46.8万例。
由于罕见病病例少,大部分医生缺少诊疗经验,客观上导致了罕见病诊疗难度大。李林康说,协作网办公室和北京协和医院已经组织了30余场线上和线下培训,涉及80余个病种,覆盖了20余个城市的5万余名医生,有效提高了社会认知和医生的识别、诊断、治疗能力。此外,协作网打通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路径,探索为罕见病患者开展多学科诊疗,有效提升了罕见病诊疗质量。
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专家团队平移下沉
“没想到在家乡就能把大手术做了!”家住福建省厦门市的老林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成功接受了动脉瘤切除手术。
动脉瘤切除术本来就属于高难度手术,由于老林已年过七旬,手术难度更大。如果在过去,老林必须到上海的大医院才能完成手术。厦门医院采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专利技术,使用同质化的手术操作标准,成功为他实施了手术。
厦门医院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厦门建立的区域医疗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介绍,中山医院将专家团队平移和下沉到厦门医院,在厦门医院开设了40多个科室,全部要求执行与中山医院同样的技术标准,有效提升了厦门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联合启动了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项目,在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依托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河北、山西、福建等8个省份针对肿瘤、神经疾病等6个重大疾病类别,通过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等方式,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
焦雅辉介绍,目前第一批试点建设项目已经开始运营,填补了当地的若干技术空白,跨省就医的患者明显下降,逐步实现“大病不出省”。国家卫健委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成功经验和模式向更大的范围和领域推广,最终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更多的是瞄准那些影响群众健康的重大医疗领域、前沿问题。”焦雅辉说,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承载着科研创新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任务。通过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逐步让医疗资源的布局呈现国家有“高峰”,区域有“高原”,省里有“高地”,实现大病、重病在省里就能治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