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润大地、哺育人民的“母亲河”,一直被视作文明的摇篮、发展的动脉。但是在个别地方,本该悉心照料的“母亲河”,却在遭遇不小的挣扎。近日,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了多起“母亲河”被严重污染的典型案例,污染程度之深、保护情况之差令人震惊。
在云南保山,每天约4.5万吨污水直排东河,水质持续恶化为劣Ⅴ类;在湖南湘潭,大量雨污水、煤炭淋溶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排湘江,形成明显黑色污染带;在广西崇左,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纳入城市排污系统,左江水体达到重度黑臭程度……不难发现,不管是附近居住的市民,还是专程前来的督察人员,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就在眼皮子底下,刺鼻的气味随处都能闻到。不禁要问,谁给了光天化日之下排污的勇气?谁又该为被污染的“母亲河”负责?
显而易见,这与一些地方对污染听之任之、无动于衷有关,和一些官员弄虚作假、蒙混了事的心态有关。督察组的通报对此毫不留情、措辞严厉:保山市委、市政府对东河水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湘潭市政府在推进防治工作上尚未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崇左市党委、政府在推动管网建设和污水收集上不作为、慢作为……条条桩桩,都直指当地政府和官员在治污方面的缺位失位,揭批在工作作风上或多或少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给当地敲响了警钟。
有问题就要改。对督察组通报的问题,被点名地区纷纷表示:“完善源头治理”“诚恳接受、照单全收”“聚焦环境治理工作难点、痛点,对情况进行整改。”但是,绝不能表态多、行动少,绝不可调门高、落实少。生态治理存在问题的地区,要把“改”字贯穿始终,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能够当下改的,明确时限和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盯住不放,通过不断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明确阶段目标,持续整改。坚决防止虎头蛇尾、久拖不决,杜绝搞纸上整改、虚假整改。
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一些地方忽视水治理的根子,还是在于存在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在于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每一个拥有“母亲河”、保护“母亲河”的地方都要有这样的认识:必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保护“母亲河”非一日之功。不仅要有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让“母亲河”真正成为“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