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与意外来临时,你会自救吗

全国防灾减灾日,求解一个关乎你我的问题——

  灾害与意外来临时,你会自救吗

  编者按

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在党和政府长期努力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预防和抵御灾害的能力大幅提高,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筑起坚实屏障。然而,防灾减灾离不开每个人理念与能力的提高,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维护安全、化解风险、抵御灾害。我国当前防灾减灾教育实效如何?灾害来临时,个人应当如何自救?我们共同探讨、求解。同时,我们请来四位活跃在城乡社区的灾害信息员,与您分享防灾减灾的努力与心得。

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是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危险之源。面对这些不幸的“突袭”,生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5月3日晚,福建福州某小区内,一名13岁男孩因电梯故障被困在6楼。多次拍打电梯门、按下紧急按钮和开门键均无反应后,男孩撬开电梯轿厢门和层门钻出,瞬间跌落电梯井道,不幸坠亡。

3月4日上午8时许,紧挨着广西河池龙马村小学的山岩崩塌,巨石砸穿教室,砸飞课桌。幸而教师卢金条在事发瞬间听到窗外巨响,组织学生急速撤离、摇铃向全校发出警报。50秒,202名师生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脱险”。

前者令人扼腕叹息,后者赢得全网点赞。灾难面前,怎样以紧急自救避免二次伤亡、赢得宝贵生机?当前我国民众的防灾自救意识与能力如何?在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这个沉重的话题亟待求解。

  重视自救、学习自救,我们做到了吗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学会防范与自救却非一日之功。采访中,多位专家、教师表示,能否抓住转瞬即逝的“黄金时段”及时避险,与平时的防灾教育及实践关系密切。

“卢金条老师的正确应对,离不开学校日常的演练与准备。”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月巧认为。

据了解,龙马村去年发生过山体灾害,意识到危险性后,龙马村小学于事后组织了应对山体落石的应急疏散演习,并自制了应急铃铛常备在办公室。关键时刻,这些准备起了巨大作用。

而“吃人电梯”事故屡屡发生,却暴露了学校、社区、家庭在应急知识教育方面的漏洞。

“城市社区,搭乘电梯已习以为常,但能说出电梯构造、安全常识的有多少人?电梯事故中遇险的很多都是老人、孩子,说明针对重点人群的安全普及存在短板,甚至空白。”杨月巧表示。

当前,我国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整体如何?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课题组2020年底对某高风险地区的2000多户居民开展调查,结果显示:

一方面,居民对灾害的关注度、风险意识、参与社区减灾意愿、应急技能、应急知识掌握程度均有提升,近50%受访者自认非常关注灾害,与2019年相比上升14.2%;另一方面,受访者对本村/社区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认知较为乐观,66.5%的人表示本村/社区近一年内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很小。

“从家庭层面看,虽然受访者对自家减灾能力普遍有自信,但事实上,风险应对行为却没有明显改善。”北师大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介绍,被问及家庭应急物品准备情况时,仍有41.4%的居民表示家里还没有配备应急包。

“居民的知识储备是影响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风险监测处处长王成磊指出,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部分地方政府重“救灾”轻“减灾”,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仍然薄弱。

  与灾祸狭路相逢,应该怎么做

同样是电梯故障,冷静自救不乏成功样本。例如,电梯急速下坠时,迅速按亮每层按钮,或可激活防下坠、防冲顶装置,趁电梯停顿开门间隙尽快离开。

专家提示,电梯有两层门,轿厢入口的轿厢门和层站入口的层门。撬门逃生极度危险,应通过报警按钮和对讲系统呼救,等待维保人员解除故障。还有一些乘梯的坏习惯会给安全埋下“炸弹”,须注意纠正。电梯门正在关闭时,用手、脚等阻止关门;手扒电梯门、倚靠电梯门,等等。

火灾、地震、沙尘暴等,也是居家易遇的险情。“家里应储备一定的干粮、饮用水、收音机、手电筒等生活和自救互救必需品。遭遇突发状态时,可在无电无水无网络无信号等条件下发出警报。”河海大学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育民建议,如遇地震,应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也可躲在桌、柜底及房间内侧的墙角,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

夏季即将到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多雨时段。据气象部门预测,全年登陆的台风个数可能偏多。

“面对暴雨灾害,最有效的自救方法就是预防。”杨月巧建议,要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预警信息。暴雨来临前,应加固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从危旧房屋或低洼地区转移到安全处。

“关键是要具备一定的灾害风险辨识能力,擦亮火眼金睛。”陈育民举例说,到山区旅行,要清楚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地震、滑坡、崩塌;在每年汛期,应对洪水、泥石流有所防范;在夏季,则需提防火灾等风险。

王成磊建议,事故灾难发生后,要第一时间积极自救互救,尽力降低致伤致残率。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及时通过110、119、120等平台报告求助。同时,坚决配合政府部门救援救助安排,不盲目行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提升应急能力,公众教育如何开展

令杨月巧印象深刻的是,防灾减灾公共教育逐年多起来,入脑入心的程度却不尽如人意。“很多人都知道,被称为‘非常用持出袋’的急救包是日本家庭必备物品。实际上,我国一些家庭也有应急包,但不少居民对此不以为意,觉得包里唯一有用的就是创可贴。”

只有增强防灾减灾教育的有效性、精准性,才能帮助群众提升意识、强化能力。多位专家表示,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度设计,有效引导和支持大众学习掌握灾害一般特征和避险自救技能。

“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应结合学生特点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相关学科课程、教材和日常教育中”,陈育民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触动,很多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获得学生和家长纷纷点赞。疫情引发人们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层思考,将生态安全观教育纳入防灾减灾教育体系中,成为紧要的时代主题。

张强呼吁,完善个体—家庭—社区等主体间的系统性联动,尤其是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一方面,应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另一方面,父母们要真正重视防灾减灾教育,以身作则,对老人、孩子做好科普和保护。

“防灾教育不仅是疏散演练,演练也不应只在防灾减灾日。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也要跟上时代推陈出新,创新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模式。”陈育民认为。

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离不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应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作品创作,使公民通过看影视、赏戏剧、听歌曲等方式知晓防灾减灾知识,在灾害发生时尽可能降低生命财产损失。”杨月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