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推动传统工艺品牌走向市场——端午非遗产业火起来

6月11日,一年一度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拉开大幕,广大市民游客再次徜徉在湖北宜昌秭归县屈原文化、端午文化的海洋里。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是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的重头戏,宜昌陆续开展2021“宜荆荆恩”城市群龙舟邀请赛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职工龙舟赛、“诗在民间”骚坛诗会、沉浸式非遗体验等系列活动,推动非遗进网络、进景区、进社区、进展会。此外,当地还精心打造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云上展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及秭归文化元素。

6月11日,位于秭归县文化馆的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格外热闹,在一把把艾草的装扮下,古色古香的小巷充满了端午气息,秭归特有的系列非遗产品,深受游客追捧。走进艾叶香包馆,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游客体验制作艾草香包;峡江竹编馆里,草编非遗传承人罗光林在赶制龙舟产品;端阳粽子馆里,米香扑鼻,传承人正忙着制作秭归特有的清水粽……

这里仿佛是一个非遗展览馆,30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来的屈姑食品、秭归薅草锣鼓、三闾刺绣、九畹丝绵茶、古法酿酒等20多项国家和省、市、县级非遗项目、670余件非遗手工制品和商品先后入驻。此外,还有展览、文创研发销售、沉浸式体验等多种非遗体验活动。

小小巷子,除了带来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

“小巷在城中心,人流量大,可以提高现场教学展示、技艺交流效果,推广传统手工工艺。我已经招收了4个学徒,打算再吸引更多的青年爱好者,让老手艺和传统文化更好传承。”被称为秭归“皮雕痴人”的朱富康,正用一把刀具在牛皮上轻拨慢捻,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浮雕卷草纹。

在秭归县郭家坝镇文化村非遗传承人郑帮龙的文化食品加工厂里,当地10多名村民忙得不亦乐乎。案板上的麻花、炭火上的芝麻饼、油锅里的土豆片,这些儿时记忆中的美食,在这里一一呈现,喷香扑鼻。

郑帮龙夫妇用传统手法制作的系列食品供不应求,远销到秭归周边县(市),年收入近200万元。本村10多名村民就近打工,每年收入达30多万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近年来,宜昌市不断加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枝江市、远安县、秭归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共建立了2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一批传统工艺品牌纷纷走向市场,传统文化撬开市场大门。非遗和旅游的融合,让众多非遗项目焕发活力与生机的同时,也赋予了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记者 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