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居世界前列,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谱写新时代治水兴水新篇章

图①:安徽濉溪县双堆集镇谢店村通了自来水,孩子们开心不已。

  岳建文摄(人民视觉)

  图②:地处江西峡江县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滋润广袤农田。

  熊 军摄(人民视觉)

  图③: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水清岸绿。

  牛夺战摄(人民视觉)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又到汛期,三峡水库全力腾库迎汛,为长江安澜保驾护航。作为国之重器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发挥效益,截至2020年底,累计实现拦洪总量超过1800亿立方米、发电13992亿千瓦时、过闸货运量15.38亿吨。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全面通水6年多来,累计调水440亿立方米,汩汩清水惠泽1.4亿人。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兴修水利、防治水害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就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治水兴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治水兴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以占全球6%的淡水、9%的耕地,解决了约占全球20%人口的吃饭问题,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护水生态,建设幸福河湖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苍鹭等珍稀动物安了家,鱼儿越来越多,黄河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渑池管理站负责人茹云锋说,“黄河岸线就是生态红线,我们一定坚决守好。”

“人行步道是亲水道,更是绿道。大伙儿都爱来江边散步。”家在长江沿岸的安徽芜湖市居民李明达感慨。这几年,芜湖市全力整治,腾退长江岸线32.28公里,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母亲河”正重焕生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沿线各地腾退岸线158公里,滩岸复绿1213万平方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下游河口湿地面积逐年回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变化的不仅仅是长江、黄河。随着一系列水生态保护举措有力实施,我国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取得显著进展,一条条江河成为惠泽百姓的幸福河。

——系统治水,让清水长流。

在浙江德清县,蠡山漾曾是一条村民绕道走的臭水河。这几年,通过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岸坡绿化等系统治理,如今的蠡山漾水清景美,成了网红打卡地。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发力。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水质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67.8%上升至2020年的83.4%,河湖面貌明显改善。

——长效护水,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浏阳河九曲十弯荡清波。打开手机,定位、签到,湖南浏阳市高坪镇镇级河长张义根开始巡河,“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各单位主动认领,顽疾一一清除。”湖南省五级河长全覆盖,共同守护浏阳河。

每条河都有河长了。目前31个省(区、市)全部设立党政双总河长,明确省、市、县、乡级河湖长30多万名,村级河湖长90万名。

——高效节水,精打细算用好水。

在陕西渭南,东雷抽黄工程让“旱疙瘩”变成“米粮川”。“好水来之不易,咱得更省着用。”合阳县富礼坊村村民车峰说。灌区通过节水改造,年新增节水能力1000万立方米。

用水少了,效益高了。2019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4%和27%。

  夯实水支撑,助力高质量发展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摆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重要位置。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居世界前列,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江河防洪、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保防洪安全,防汛减灾体系日臻完善。

2020年汛期,长江流域遭遇严重汛情。科学研判,精准调度,41座控制性水库联合发力,各方力量众志成城,确保了长江安全度汛。

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水库1200多座,堤防4.2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没有控制性工程。如今,全国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堤防长度43万公里,七大江河流域基本形成以堤防、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预警监测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

——保粮食安全,农田水利短板加快补齐。

“有收无收在于水,渠道通到田头,喷头分布田间,小麦每亩增产200多斤。”山东夏津县雷集镇刘宪庄村村民赵凯说,“灌溉跟上了,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水利为全国粮食连年丰收作出重要贡献。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增长到2019年底的10.3亿亩。实施434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年粮食产量超过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

——保供水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提升。

“拧开水龙头清水就流出来,日子甜滋滋的。”在河北曲周县小河道村,南水北调让村民石运章告别了苦咸水。

南水北调、引江济淮、珠三角水资源配置……一个个重大引调水工程,连通江河,织密水网。目前全国年调水规模达640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

——保生态安全,守护绿水青山。

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一批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367.0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269.27万平方公里。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累计向华北地区21个(条)河湖补水85.4亿立方米。

  清水润民心,群众长受益

水利关乎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民生水利短板不断补齐,水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亿万农民喝上放心水。

“过去人在山上住,水从山下过,村里人要走几个小时山路挑水喝。如今自来水通到家里,不用为吃水发愁了!”贵州龙里县高坪村村民陈光明感慨。

让清水流入千家万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农村人畜饮水、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十三五”期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得到巩固提升,解决了1710万脱贫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群众生活有了幸福水。

曲水抱村流,甘肃西和县卢河镇董河村风光宜人,“河道干净了,水流畅通了,堤防加固了,大雨天不再提心吊胆了。”河流整治让村民董兹言幸福感满满。

瞄准民生关切,补水利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完成10.85万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460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幅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经济社会注入发展水。

“闸门一开,就能栽秧种菜,搁过去想都不敢想!”四川南部县永定镇黄莲村村民张俊如说。这几年,县里投资整修山坪塘、提灌站,解决了村里的用水难题,水稻、冬枣、蔬菜等产业如火如荼,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在农村,水利系统着力打造“水美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城市,推进建设节水型企业,以用水方式转变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家园。

“我们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埋头实干,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水利部负责人表示。

本期统筹:高云才  朱  隽  顾仲阳

版式设计:汪哲平

数据来源:水利部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