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 临泽有招(乡村振兴看生态②)

图①:甘肃张掖,黑河临泽段。

  资料图片

  图②: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泽段,水鸟正在水面觅食。

  张希清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境内面积2/3都是沙漠、戈壁,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受益于黑河滋养,临泽人发展起大面积灌溉农业。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临泽一方面出台奖补政策回收旧地膜,鼓励使用有机肥;另一方面引进技术,实现了秸秆、尾菜、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饲料化、菌料化、肥料化、燃料化”。

从吃过早饭到后晌,安玉芬就没闲过。过磅、计数、算账、发放薄膜,每个环节她都一丝不苟。

这里是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蓼泉镇地膜回收站。“过去,地膜用完了没人管,一起风刮得到处都是。现在,旧地膜必须回收,还能兑换新地膜,老百姓种地投入少了,环境也变美了!”安玉芬说。她是回收站“站长”,干一天有100元补助,一年中有5个月在这里工作,“春耕前、秋收后是旺季”。

  地膜使用、回收均有标准,建立县、镇、村三级回收网络

“这些地膜水分太多了!先别急着往筐里装,回去晒晒再来。”看到地膜滴水,安玉芬连忙劝阻几位正在卸车的妇女。“这是露水,可不是故意洒的,不信你检查下。”一位大嫂连忙解释。安玉芬上前,随手抓起几大把地膜使劲抖了抖,确认没有水分后才“放行”。

“这一筐105公斤。”安玉芬称完一筐,就在本上仔细记下。“姓名、重量、时间、村组都明明白白,还要记上手机号,以备检查或者回访。”她说,称重时要仔细检查地膜中有没有树枝、泥沙,如果杂质太多或者湿度太大,就让农户清理干净之后再收。

不远处,蓼泉镇寨子村村民王希红正在焦急等待。他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户,种了120亩地的辣椒和甜叶菊。“这一皮卡车旧地膜是刚从地里揭起来的。”王希红告诉记者,他家地里剩余的旧地膜还能装两车,“得赶紧卖掉,一是新一茬蔬菜要播种,二是旧地膜能换新地膜,减少投入。”

2017年,临泽县开始创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从地膜销售源头入手开展防控,并采取废旧地膜按比例兑换新地膜的方式,调动农民、合作社和种植企业回收积极性,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据介绍,在临泽只能销售、使用厚度在0.01毫米以上的新国标厚地膜。这种地膜保温保湿效率高、不易碎片化,更有利于铺膜机、捡拾机机械化作业,基本不用人再费工夫。

甘肃宏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临泽县回收旧地膜的终点站。“2016年我们就上了废旧地膜回收生产线,至今已经先后4次更新设备和生产工艺。”公司总经理单承利说,废旧地膜经过分拣、破碎、清洗、造粒、加热之后可以生产成下水道井盖、铝塑板等产品。

按照“有固定场地、有专门人员、有完善制度、有辐射区域、有拉运车辆、有计量设备”等标准,目前,临泽县已建立了24个回收站、47个回收网点,形成了“县有加工企业、镇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网络体系。根据统计,“十三五”时期,临泽县累计回收废旧地膜8968.61吨、加工废旧地膜8500吨。其中,2020年地膜回收利用率达84.68%,比2016年提高了15.6%。

  秸秆、尾菜资源化利用,循环农业链条基本形成

和王希红一样,沙河镇化音村五社村民张永虎也是种菜大户。“我家自有土地20亩,后来又流转了150亩地,种植西蓝花、娃娃菜和卷心菜。”张永虎说。

过去,让他担忧的事除了地膜无处安放,还有大量尾菜无法处理。“以前,来收菜的只要净菜。剩下的尾菜,带叶子的还能找周边养殖户挖走;其余的只能拉到戈壁滩扔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了种植成本。”张永虎说。

转机出现在2015年。临泽县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成立后,能将尾菜添加秸秆、畜禽粪便之后,经过封闭发酵等流程,制成9类有机肥。从去年开始,这家年产能5万吨的公司全面满产,每年可处理12万吨尾菜,有机肥销售额超1亿元。去年,临泽县处理利用尾菜23.55万吨,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农业废弃物中,除了尾菜,还有秸秆。临泽是玉米制种大县,玉米种子生产面积达24.75万亩。在当地,玉米秸秆首先被用作牛羊等牲畜饲料。“我们有3个青贮窖,每个能放800多吨。通过青贮技术后储存的秸秆,存放时间更长,牛吃了肉质好,更能卖上价。”临泽县兴农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学成说。截至目前,临泽县牛存栏量15.78万头,每年消耗60多万吨青贮玉米秸秆。

更让杨学成欣喜的是,现在牛粪也不再单纯还田,还能卖给菌菇生产企业。在临泽县一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占地9000平方米的24个生产车间,分别用基质或者菌棒种植了双孢菇、口蘑、黑皮鸡枞菌等作物。

“像这个双孢菇车间的基质,就是由秸秆、鸡粪或者牛粪配比而成。一年四季不停生产,可种植6茬。”公司副总经理史自海说,淘汰的基质菌渣能直接还田,也能送到有机肥厂,一吨能卖90元。

秸秆去处更加多元,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2019年,临泽一吨秸秆价格400元左右;如今已经涨到780元,接近翻倍。

除了肥料化、饲料化、菌料化之外,燃料化也成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途径。在蓼泉镇新添村,张掖天源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这是我们从山东章丘引进的生物质颗粒机、压块机。”公司总经理曹希银告诉记者,玉米秸秆、杂草、树枝等杂物,经过该设备高温物理压制等工序后,便成了生物质燃料。“我们的产品,既易于码放、运输,又卫生、整洁,燃烧过程还不产生一氧化碳,彻底消除中毒风险。”去年,该公司总产值达1300多万元。

据统计,目前临泽县秸秆柴草综合利用率达到85%,当地产生的秸秆、尾菜、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已经基本形成循环农业链条。

  增施有机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肥料、农药使用量

用秸秆、尾菜生产的有机肥,能改善土壤板结化、显著恢复地力。但另一方面,因其价格比一般化肥高,一开始,临泽当地的农民使用意愿不强。为调动农民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积极性,自2017年开始,临泽县委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明确有机肥“买一补二”奖补政策。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临泽连续3年推广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完成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面积6.79万亩,带动项目区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购买使用商品有机肥总量达14344吨,累计替代化肥施用量645.1吨。

“长时间施用有机肥之后,化肥用量也会减少,从长期来看也能降低总成本。”临泽县农技中心专业技术干部毛森煜表示。采访中,不少农户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施用有机肥的地块,地力和产量均有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临泽县分年度制定下发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方案,鼓励农民及各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精准施肥、改进施肥习惯、有机肥替代等方式,减少化肥使用量。“十三五”时期,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7.7万亩,农用化肥施用总量为27.98万吨。其中,2020年化肥用量由2016年的59733吨减少到了50815吨,肥料利用率由2016年的37.4%提高到了41.46%。

此外,临泽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全县建立玉米、蔬菜、果树等14个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基地,示范面积2.93万亩次。通过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以及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手段,全县农药使用量不断减少。2020年全县农药使用量31.16吨,比2016年减少5.37吨。

得益于在整治农村面源污染等方面的努力,今年2月,临泽县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地膜回收率和秸秆转化利用率,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努力实现节约农药20%、节省肥料30%、减少用水40%的目标。”临泽县委书记张学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