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乡村一景 项菁 摄
中新网丽水7月22日电(邵燕飞 项菁) “十四五”开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花落浙江。审视城乡居民收入比1.96∶1的浙江,除了富裕的农村引外界羡慕,同样让人好奇的是——深藏于大山腹地、曾为新中国洒热血的革命老区如何与“共富”愿景同频共振?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1927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播撒下第一颗革命火种,开启了浙西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征程。1935年春天,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江,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经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后,赢得浙江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援建后的周扎村布朗李采摘道路 项菁 摄
浙西南革命老区是全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市则是浙江省惟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
为了解开上述“谜团”,中新社记者近日深入丽水多地采访,在跋山涉水、与民交谈中发现,革命老根据地大部分位于多地交界的深山,偏居一隅与资源匮乏是制约老区振兴的“掣肘”。不过,浙西南革命老区守护着一方“红色根脉”和“绿色基因”,正在通过“红绿融合”垂范共同富裕。
先富帮后富 “无中生有”育产业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进而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些年来,先天资源禀赋不足的革命老区,也搭乘上了致富的快车。
小忠村一露台上晒着农家收来的干货 雷思敏 摄
盛夏时节,丽水市缙云县之东、与台州市仙居县交界的双溪口乡周扎村,缓坡上的百余亩布朗李迎来丰收,村民们采摘后将一筐筐“致富果”运往市场。周扎村党总支书记王辉心中明白,若没有眼前这条180多米的石板路,采摘不会那么顺利,收成也不会那么高。
双溪口乡21个自然村中有15个是革命老区村。为帮扶革命老区致富,2019年以来,“先富者”浙江宁波一炼化公司结对帮扶周扎村,包括在村里建起30亩现代化钢架大棚樱桃基地、1300平方米葡萄长廊等,共计帮扶164万元。
“今年我们还改造了缙云县首家民间军品收藏馆,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王辉介绍,游客的涌入有效带动了农家乐、水果采摘等业态发展,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
回望过去,不论是“山海协作”还是“百亿帮扶致富”行动,浙江一直是“先富帮后富”的践行者。而承载着革命精神的革命老区人民深知,致富的“火种”点燃后,最终要靠自己经营维系,而产业就是“长久之计”。
两省三县交界地——景宁县毛垟乡曾是闽东红军独立师二纵队的游击区,从县城驱车前往该乡的63公里途中,山路迂回曲折,灵山秀水一路相伴。毛垟乡毛垟村的入口处,田野里20多亩苔藓基地十分惹眼。
“乡村振兴还是要靠产业,几年前专家考察毛垟后告诉我们,这里非常适合种苔藓。于是我们‘无中生有’开始试种苔藓。”毛垟乡党委书记雷晓华介绍,去年忙碌的时候有100多位村民参与苔藓种植和生产,不仅增加了留守村民的收入,还为村集体增收开拓了新路。
吴畲村的村民们悠闲纳凉 项菁 摄
2020年毛垟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28万元,其中苔藓产业收入是主要来源。而今,当地苔藓民宿、苔藓农家乐等业态逐渐火热,穷乡僻壤迎来蝶变。“找到契合乡村发展的业态十分不易,我们就是希望‘以红引客,以绿留客’带动乡亲们致富增收。”雷晓华说。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谋全生命周期“富裕”
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指出,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进革命老区人民福祉。在浙西南革命老区,“红绿融合”正成为“改善民生”的引擎。
龙泉市西北边陲、浙闽两省交界处,曾经历烽火岁月的住龙镇住溪村,如今是藏于绿水青山的游客“打卡地”。长达440米的红军街上,6000余盆鲜花竞相绽放,家家户户门前的小水塘里鲤鱼悠闲游弋,沿街垃圾分类全覆盖,还可见丽水农村电子商务二维码等。
不少村民抓住“家门口经济”,开起了民宿或小卖铺。“以前很少有人来,现在是一批一批团队走进来。”78岁张望平欣喜地说,他和妻子经营着由自建房改造的民宿,这些年来,他们目睹了村子从基础设施落后到配套服务健全、从冷清到热闹的转变。
在丽金台温四地边境的缙云县三溪乡,该乡党委书记卢锦亮介绍,“为助力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我们今年争取到100万元浙江省级红色村庄补助经费,用于革命老区道路提升等基础设施改造,也为困难民众带来爱心服务。”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老年群体数量相对庞大。如何让村民“老有所享”,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呵护,浙西南革命老区进行了探索。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由8名老奶奶组成的“600岁老人山歌队”非常出名。记者见到“乡土明星”时,她们身着统一的服饰,正在乡村文化礼堂舞台上一边唱着红色曲目,一边有节奏地敲打着自制的竹筒拍,一个个精神矍铄、信心十足。
“现在日子好了,大家一起唱歌,越唱越高兴,丰富了老年生活。”“600岁老人山歌队”队长潘月苏已有78岁,不过她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老”。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浙江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社会形态,要有效扩大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有效破解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难题,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效,形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
体制机制改革破题 因地制宜“缩差距”
共同富裕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改革开放先行省浙江,浙西南革命老区也持续破解“改革”密码,不断深化有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变革。
住溪村的红军街一幕 项菁 摄
青山隐隐水迢迢,藏匿于山水间的遂昌县曾创造了浙西南革命史上关键的“四个第一”(即浙西南第一个中共支部、浙西南第一个县委、浙西南第一支革命武装、浙西南武装斗争第一枪),是浙西南革命的“红色摇篮”。这样的“革命基因”也为山区县发展,提供了改革的魄力。
在该县三仁畲族乡,由8个行政村抱团成立的“强村公司”每天忙碌着发货。小忠村是参与者之一,该村党总支书记程卫星说,他们创新“党支部+强村公司+农户”共建共享共融模式,通过上门收购笋、茶叶、黄米粿等优质农产品,将其统一包装成公司品牌,再通过电商等方式带动山区优质生态农产品外销。
富民先强村,遂昌县农村数量多、规模小、资源较分散,而“强村公司”的新模式帮助偏远农村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的蝶变。
在青田县西北部章村乡吴村村,2.5公里河道穿村而过,30亩莲藕园内莲花安静地盛开,这幅美景得益于该乡推行的“河权到户”改革。2015年起,当地村民将辖区的河道经营权承包到户,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守护了美丽家园。
8名老奶奶组成的“600岁老人山歌队”正在乡村文化礼堂排练 项菁 摄
“我们建立了集保洁、渔业、采砂、建设等为一体的河道开发与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政府、村集体、承包户、村民等多方共赢。”章村乡党委书记李平说。
放眼数字经济强省浙江,数字化是撬动该省各领域改革的引擎,其也成为浙西南革命老区通往共同富裕的“船”和“桥”。
海拔450米的青田县祯旺乡吴畲村远教广场上,一块数字大屏显示着村庄的“三务公开”等信息。“革命老区也要跟上数字化改革的脚步。”祯旺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黄倩介绍,这块数字大屏背后是一套数字驾驶系统,意在让山里的党建引领更加智慧、网格管理更加高效。
毛垟村的苔藓基地 项菁 摄
事实上,丽水市还在全国首创编制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等,以“硬核”制度守护红色根脉与秀山丽水,让革命老区的“红”与“绿”不断融合“聚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