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杜燕飞)人民银行11日发布的多项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2.4个百分点。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05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
“7月M2同比增速走低一方面是信贷、债券和股权投资同比没有出现提升,且信用派生随融资需求走弱;另一方面是财政存款增加较快,7月新增财政存款达到600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136亿元。”交通银行金融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人民网记者表示。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认为,财政资金回笼力度加大,导致7月M2增速回落。7月是传统缴税大月,财政存款增加600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136亿元,相当于货币回笼力度增强,导致M2增速有所回落。
社融方面,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唐建伟认为,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低于此前预期,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信贷在社融中的比例进一步提升,7月流入实体经济的信贷在当期新增社融中的占比达到79.2%,较二季度明显提升;二是政府债券融资进度明显滞后。截至7月末,各地新增地方债发行1.88万亿元,仅完成全年预算安排额度的42%,尤其是专项债仅完成37%,进度明显滞后,且集中发行高峰期可能较预期进一步压后。三是表外融资继续压降态势。委托贷款减少151亿元,同比少减1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571亿元,同比多减20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316亿元,同比多减118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贷款新增结构虽然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减弱,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仍然不减。
“7月住户贷款增加405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974亿元,环比减少约1180亿元。这说明尽管商品房成交规模缩量不显著,但个人住房贷款管控持续趋严,多个热点城市出现房贷利率走高、放款周期拉长的现象,使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环比减少。”唐建伟表示,7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334亿元,环比缩量超过1万亿元,这与企业生产活跃度的明显下降、新增信贷需求大幅缩量有关。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从7月的信贷数据来看,总量上略多于去年同期,结构上体现出明显的“冲量”特征,一是票据融资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92亿元,二是非银贷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44亿元,两者背后共同的原因可能是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不足。此外,居民中长期贷款和短贷同步下降,显示地产调控以及清查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影响仍在持续显现之中。
在温彬看来,7月新增贷款规模多于去年同期水平,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但新增贷款结构体现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减弱。社融正处于筑底过程,社融回落体现了治理表外融资的大趋势,政府债券融资的明显偏弱,有望促进政府债券加快发行,从而对社融增速形成支撑;但去年社融基数逐渐走高,也意味着下一阶段社融增速大概率维持低位波动。
业内人士认为,从货币供应量看,在经济持续恢复的情况下,7月份M2、M1同比增速均明显低于去年,据此看并没有出现“大水漫灌”。从社会融资规模看,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也表明了金融在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
“目前货币政策已回归常态化,各项操作向疫情前的正常情况靠拢。为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年内仍有全面或定向降准的可能性。”唐建伟认为,预计下半年信贷投放相比往年同期更加积极,在社融结构中有望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信贷投放结构上,更倾向小微、“三农”、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支持碳减排,在推动相关工具落地时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