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丨首个演出票务行业标准出台 权威解读来了

为有效打击“黄牛”生存空间,完善演出票务管理,治理行业乱象,实现演出领域数字化建设,文化和旅游部近日颁布国内首个演出票务领域的行业标准——《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今年8月19日起实施。

“目前市场上有不同的票务系统,这个标准对演出票务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服务功能提出了统一的规范要求。”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规范》的出台,不只为了遏制‘黄牛’,更重要的是推动票务市场数据的公开透明,让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业机构通过真实数据了解市场情况,发现市场问题,同时反哺创作。”

治理行业乱象 迈出票务规范第一步

近年来,随着剧场演出受关注程度日渐提升,爆款剧目不断出现,抢票需要拼“手速”,“黄牛”票逐渐多了起来。主办方到底锁了多少票?为什么我们买不到,“黄牛”却有票?这些令观众困惑不解的问题,未来都将在票务标准施行下逐步解决。

据潘燕介绍,国内演出行业长期存在多重票务系统并存的局面,剧院系统、票务公司、销售平台都有各自的系统,接口、编码、退票功能等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长此以往,造成了票务市场信息极不透明,阻碍行业进一步发展,滋生演出组织方不合理锁票、“黄牛”倒票等种种票务乱象。《规范》出台之后,从事演出票务业务的机构可以对照标准去做相应的调整。

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的立项目标是规则、统一、服务。此次出台的行业标准着重解决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内容、规格、编码、制作、发行等基本要求;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生成、打印、取票、印刷等具体要求;统一全国演出票务购票、检票、退票等全流程的规范化服务;制订演出行业的票务基本规则。

“文旅部曾发布过一些行政管理层面规范票务市场的通知,要求演出主办方不得捂票、囤票,重点营业性演出公开销售的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公安部门核准观众数量的80%。”潘燕表示,但由于线下执法等管理手段相对单一,线上票务系统不互通,监管难度很大,“如果能把各地的票务信息在一个平台展现出来,就能够让主管部门实时发现违规情况。我们要用这个标准把不同的票务系统后台销售情况统一到一个信息采集平台里面来,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有效压缩‘黄牛’的生存空间。”

潘燕举例说:“比如,突然有一个特别大量的团票不符合票务销售政策的规定,我们的信息采集平台上就能够实时体现订单异常,这样一来会比较方便监测,主管部门也可以用更科学的方式去管理。”

统一信息编码 以真实数据反哺创作

根据《规范》,未来国内所有出票系统都接入全国统一的票务信息管理平台,且进行行业标准化认证。这一平台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搭建,将推动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并为创作提供数据支持。

《规范》首次规定了有关票务的编码规范,这意味着未来每张演出票的编码都有全国统一标准。在潘燕看来,统一信息编码,将为市场在售演出项目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分析基础。编码能够快速对应大数据筛查,便于掌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演出产品销售情况。

市场信息数据化反哺行业的效应有目共睹,从电影行业可见一斑。“我们一直呼吁搭建票务信息管理平台,三年前已经开始着手去做了。”潘燕认为,从票务的角度来看,演出的业态比电影的业态复杂,制定标准的难度也更高,“电影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分发体系,而每一场演出的情况都不同。”

潘燕表示,搭建票务信息管理平台之后,不管演出地点在哪里,观众从哪个票务公司购买,演出票务信息都可以实现公开透明的流通。“不只利于遏制‘黄牛’,更大的意义在于实现演出行业真实市场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潘燕说,长久以来,演出行业从业者都在“闭着眼创作”,“各大院团和创作团体要面向市场、服务百姓,可大家却很难了解真实的市场状况和用户画像:满座的演出有多少是送票?不同演出的受众群体有什么不同?”

“业内非常期待有这样的数据共享,主管部门也需要全面精确的行业信息。”潘燕信心十足地表示,《规范》的出台、全国演出票务信息采集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于创作是一项重大利好,积极指引从业者捕捉市场变化,“未来,我们会定期向社会公开数据,既面向政府,面向行业,也面向消费者,用真实的市场数据直观反映演出行业和市场运行状态。哪一类演出受观众的欢迎,哪个地方的演出卖得好,都会有更加精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