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26日电 (左宇坤)中国是一个好吃的国度,这个“好”字读作三声或是四声都是合理的。
即使在疫情期间大家也能把“吃”的消费场景转移至家里,并且成功带动调味品家庭渠道需求的大幅增长,但在后疫情时代,调味品行业也迎来成长的阵痛。
超市里售卖的调味品。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最大醋坛子”中报爆雷
首先被业内公认“业绩爆雷”的是恒顺醋业。始创于1840年的恒顺香醋,也是目前唯一的食醋上市企业,“百年老字号”今年却遇到了大麻烦。
8月23日,恒顺醋业发布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营收10.35亿,同比增长8.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滑14.62%,仅为1.27亿,这一净利润水平也将恒顺一下拉回了2018年。
恒顺醋业解释,毛利率的下跌主要是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公司主营的商品食醋,其主要原料是糯米,占到公司生产成本的30%以上。
对于恒顺的“增收不增利”,有业内人士认为也受到社区团购异军突起的影响。各家公司为了争抢市场和生意打起了价格战,对传统消费品的价格体系造成冲击,盈利水平受到影响。
不过,民生证券研报预计,社区团购对恒顺醋业部分产品的价格冲击难以长期持续,随着恒顺醋业其他业务资产处置接近尾声,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端的扰动将逐渐弱化。
图为酿醋手艺人在查看醋坛中的晒醋。 李洋 摄
“酱油三兄弟”抱团暴跌
食醋生意惨淡,酱油的日子也不好过。
8月18日,千禾味业发布半年报,之后股票便迎来一字跌停,三个交易日暴跌25%。从2月初最高点42.67元算起,曾被视为酱油行业希望之星的千禾味业,截至8月25日收盘,股价已跌至18.85元,在半年时间里已然腰斩。
在这份引发股价暴跌的财报里,千禾味业上半年营收8.86亿元,同比增长10.82%;净利润6581.28万元,同比下降58.09%;毛利率也由去年同期的49.73%下滑至42.2%。
千禾味业将原因归结为促销宣传费用及广告费大幅增长,同时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27.39%,促销宣传及广告费用增加导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8.35%,研发成本也同比增长了31.91%。
有投资者认为,酱油产品的大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已是不争事实,研发成本提升也情有可原,然而千禾味业砸下重金投放电视广告则成为了本次业绩爆雷的主要原因。上半年,千禾味业在江苏卫视投放广告就耗费了9800万元。
图为工人将做好的酱油进行罐装。 王东明 摄
同为“酱油三兄弟”的海天味业和中炬高新,虽尚未披露半年报,但今年以来也纷纷遭遇重挫。自今年年初以来,中炬高新股价已狂跌超50%。
另,截至8月25日收盘,海天味业总市值为4604亿元。去年同期,海天味业的市值则是5348亿元,在A股“大杀四方”——超过了家电龙头美的集团、医药龙头恒瑞医药,甚至石油巨头中石化。
细分升级,赛道仍被看好
据中国调味品协会统计,去年调味品企业100强中,多数企业销售收入不到20亿元,75%的企业销售增速在-20%到20%区间,有32家企业表现为负增长。
但也正是这看起来步入寒冬的调味品行业,近来又频密传出新动向。
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两大肉制品巨头的跨界。双汇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在加强调味品的开发和推广,已成功推出火锅料系列、面条料系列、骨汤系列、香辣牛肉酱等肉酱系列、烧烤专用调料、凉拌调味汁等多个系列复合调味品。
龙大肉食则宣布与四川省火锅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聚焦川式调味料和川式预制菜研发等业务。
超市里售卖的复合调味品。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同时,三只松鼠旗下婴童食品品牌“小鹿蓝蓝”推出了一款儿童酱油,在产品介绍中将“有机减盐”作为卖点,被认为是丰富其产品线,有望带来新盈利点的举措。
几大品牌官宣进军调味品也蕴含着调味品行业的走势——尽管单一调味品已是品牌集中度较高、格局较为成熟的市场,但基于消费者需求作产品升级和货架创新,更适合年轻人烹饪的“复合调味品”,以及符合健康趋势的细分“升级调味品”,依旧有发展空间。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已达3950亿元,较2019年扩大了超1.5倍,2021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000亿元。捕捉舌尖上细微味觉变化的调味品,想要在4000亿的大市场中捕捉消费者,还要有足够的“强实力”和“强心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