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亮相民族文化宫

四百件文物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亮相民族文化宫

坐落于北京长安街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藏有各民族文物近5万件。由民族文化宫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前天开展。首展的三个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分别聚焦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少数民族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礼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族工作文献档案,通过4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和档案资料,回顾了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奋进历程,展现了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画卷。

●珍贵礼物

增加大量新展品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礼品文物4000余件,有从清代以来历世达赖和班禅敬献给中央政府的礼品,也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族人民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

在西二厅最新亮相的“各族人民心向党——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少数民族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礼品展”,共展出了包括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代表敬献的包鲨鱼皮马鞍和高足铜盘、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代表敬献的贺兰石砚和库尔班·吐鲁木写给毛主席的信在内的100余件精品。

在展览中,一面由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敬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的银匾熠熠生辉。此匾整体为纯银制作,纹饰图案精美,上方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下方用藏汉两种文字书写:“热烈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落款时间为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另外,银匾国徽上的五角星与文字等均为纯金制作。

展品中,还有多件锦旗,其中的一面为20世纪50年代台湾高山族代表林三良敬献毛泽东主席的礼品。锦旗由红缎制作,镶黄缎边坠黄穗。锦旗汉文内容为“献给毛主席高山族永远跟着你走”,落款“台湾高山族代表林三良”。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陶颖介绍,此次展览是在早期礼品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升级改造,增加了大量新展品。此外,馆内还增加了LED、语音导览、触摸屏等多媒体设备,并进行线上虚拟展馆建设。

●民族瑰宝

多彩文化呈现“美美与共”

正在东二厅展出的“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70余件精选文物跨越汉、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当代,其中有诸多记录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进程的珍贵文物。如元、明、清及民国中央政府赐封西藏地方政府的用八思巴文、满文、藏文、蒙古文、汉文等书写的印信文书,有力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枚宋代的“象州磨勘司”铜印是宋朝在基层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官员考核管理制度的见证。

展厅中央陈列着一面汉代的铜鼓,为壮族的先民僚人所铸造,其工艺曾一度是个谜。上面的纹样有阳光照耀、微风吹拂等,记录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崇尚自然等优良传统。清代纳西族的《神路图》反映了纳西族人的生命观和灵魂观,是多元文化相融而成的。展览中展出了清代的少数民族官服,服饰上来自内地的纹样和工艺也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影响和交流。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银雕屏风也亮相展厅,采用传承千年的微雕、镂雕、浮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历时4年手工制作完成。银雕屏风以人文景观和秀美山川为背景,塑造了56个民族的112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背景以天安门为中心,雕刻中国著名的山川和人文景观: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珠穆朗玛峰、三山五岳,以及台湾阿里山、香港太平山、澳门大三巴牌坊等图案。

位于三层的“鉴往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族工作文献档案特展”在当天开展,通过科技手段还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珍贵文献、档案、图片共计200余件,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解决民族问题和开展民族工作的奋进历程。

本报记者 王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