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璀璨的西安奥体中心,全运会圣火缓缓熄灭,人们欢呼喝彩,欢送这个不平凡的9月。
因体育相聚,为精彩鼓掌。作为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之间举办的体育盛会,全运会为人们带来一场体育盛宴。这也是全运会作为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大型体育赛事,首次在中西部地区举办。
一场盛会,是对一座城市的全方位检阅。借着全运会的东风,西安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文明形象和群众幸福指数。珍贵的全运遗产和美好的体育记忆,更将助力全民健身,让“全民全运,同心同行”镌刻进城市基因之中。
共享体育盛宴 展现古都风采
中秋夜,圆梦夜!西安奥体中心,在近2万名观众的注目下,男子百米决赛打响,中国飞人苏炳添如一道红色闪电冲过终点。9秒95!创造全运会纪录,这也是这位32岁的老将第一次在全运会摘金。
在沸腾的欢呼声中,苏炳添动情地说:“这么多年的田径比赛从来没见到过这么多观众。我在这里圆梦,也把这作为礼物献给大家!”
因为疫情,众多赛事空场举行。而本届全运会上,观众回归赛场,看台重新热闹起来。热烈的掌声、动情的欢呼,不仅让观众能够在场欣赏到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更让运动员们在热烈情绪的“催化”下奉献出一场场精彩对决。
福建短跑运动员葛曼棋说:“很多观众为我们加油,很久没有这种感受了。赛场的安检很严格,场馆符合国际赛事标准,在这里参赛体验很棒。”
赛场上下,不只有欣赏,更有体育精神熠熠闪光。在这里我们亲眼见证了新人的锐意进取、老将的壮心不已。
走下赛场的苏炳添说:“我想告诉更多的年轻人,不要被一些既有的观念限制住,我32岁还可以跑得很快。”
奉献绝佳表现的全红婵同样征服众多观众,她的教练何威仪说:“她不是天赋异禀,在同年龄的运动员里,她吃的苦最多。”
陕西选手冯杰顶着伤病,几年来重新学习新技术新动作,以35岁的年纪在男子铅球赛场斩获铜牌,现场观众起立为他鼓掌。
一场盛会,也是城市风采的展示舞台。“全运时间”里的西安,热情洋溢、安全有序、古韵流芳。国际水准的场馆收获大量运动员“点赞”,严格的疫情防控和细致周到的保障让各项赛事紧凑顺利进行。各行各业广泛参与十四运会的服务之中,做好文明东道主。
澳门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副团长潘永权说:“下一届全运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本届全运会的组织服务水平非常高,我们来也是学习赛事组织、配套服务等相关经验,希望能够办好下一届全运会。”
城市品质跃升 文明新风蔚然
9月23日,西安奥体中心“长安花”主体育场人声鼎沸,其中有350名特殊的观众,他们是这座场馆的建设者,受西安市总工会邀请进场馆看全运。“我们回来了!”看着运动员们在自己亲手建设的场地上奔跑跳跃,他们心潮澎湃。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惠一方人。除了留下一流体育场馆,全运成果带来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面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
筹备全运会期间,西安按下城市升级“快进键”。17条快速路、11座大型互通立交、跨浐灞河5桥2隧建成通车;地铁“7线共建、8线运营”,运营总里程达259千米;西安火车站升级投用、北客站枢纽工程正式通车;全面启动“三改一通一落地”工程……西安,因全运蝶变。
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八水绕长安”盛景重现,近300公里的“三河一山”绿道将浐河、灞河、渭河和秦岭环山带一线串起,让全民共享“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成果。到了周末,西安市民王启峰总是带上儿子一起骑行健身,他说:“或近或远,处处都有葱茏绿意,好风景看不尽!”
全运会也是对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压力测试”。从疫情防控到安全检查、从环境卫生到绿化养护、从交通秩序到天气预警,全运会期间,各行业系统有条不紊运行,优质高效的服务获得各方认可。
“虽然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5小时,但看到交通有序畅流,心里就有劲!”西安奥体中心的执勤民警张涛说。为保障全运会期间的道路畅通和高效集散,西安交警完成了全市主城区1341处信号灯智能化改造任务,114条常态化绿波带、220处自适应控制点位投入使用。
当好东道主,文明新风吹拂城市的角角落落。除了1万多名青年志愿者直接服务于全运赛事以及赛场周边重点区域的城市志愿服务岗亭,全市还有11.6万名社会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景点社区和公园广场。
赓续全运精神 焕发运动热情
悠扬的乐曲、轻快的步伐,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马术场馆,一匹匹骏马在骑手的引导下翩翩起舞。西安市民陈永刚带着女儿来观赛,女儿拍着手,高兴得手舞足蹈。
“想带她来感受一下,如果她喜欢,想着可以给她报个兴趣班。这绝对是她难得的全运记忆!”陈永刚说。
陕西全运会不只是竞技体育的比拼舞台,更是全民参与感受体育魅力的难得机会。丰富多彩的群众赛事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首次设立的群众赛事活动展演项目,有各省区市的队伍参加,线上比拼、精彩不减。在西安,为迎接全运会举办的全民健身大会,历时4个月,“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上万名市民群众参加。
西安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安新建和改造的体育场馆将全部向社会开放,并继续坚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的公益属性,激发群众运动热情,让群众充分享受全民全运的丰硕成果。”
今年67岁的吴阿姨,每天早晚都要去兴庆宫公园健身,舒适的环境吸引着老老少少。她说:“今年公园改造增添了不少运动器材,还修建了全新的健身步道。十四运会在家门口办,强身健体,咱老年人也不能落了队。”
家门口的健身去处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是西安市民的切身感受。近年来,西安市全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截至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园区28个,建设社区全民健身路径2200个,多功能运动场63个,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280个,实现全市行政村、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西安市还推出“西安体育大管家”平台,对全市体育资源、体育信息实现精细化分类和动态实时管理。群众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解健身场地、赛事活动、健身指导服务等信息。
古城西安,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全运精神正在快速“变现”,激发全民全运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