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探索,为一条振兴中华的光辉道路

110年前的10月10日,随着武昌城头一声清脆的枪响,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骤然爆发。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以救亡图存之勇气,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艰难跋涉。往事越百年,历尽艰辛、几经辗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昂首阔步走上了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途。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今天,让我们一起展读曾参与这场革命的先辈们留下的书籍、信件,在文字流淌间感受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那种可歌可泣的情怀,从而赓续遗志、坚定信念,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

《建国方略》恢宏巨著擘画振兴中华梦

讲述者: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文博馆员 卢荣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及了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的语句,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梦想接续奋斗的毅力与决心。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5周年,再次回望孙中山先生及其《建国方略》,别有意义。

1918年春夏之际,孙中山先生因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而寓居上海莫利爱路29号(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这段时光对他革命理论的成熟发展、革命道路的思索选择尤为重要,而在此期间完成的最重要成果便是《建国方略》这一恢宏巨著。

在莫利爱路寓所书房里,孙中山先生将心中“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梦想浓缩在《建国方略》中。《建国方略》由《民权初步》(社会建设)、《孙文学说》(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三篇著作汇集而成,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方位构想。

孙中山先生欲以社会建设探讨民主政治,实践民权。他在《民权初步》中说:“吾知野心家必曰非帝政不可,曲学者必曰非专政不可。不知国犹人也,人之初生,不能一日而举步,而国之初造,岂能一时而突飞?孩提之学步也,必有褓姆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此《民权初步》一书之所由作,而以教国民行民权之第一步也。”

孙中山先生欲以心理建设启发民智,唤醒国人。他在《孙文学说》中指出此书写作目的:“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

孙中山先生欲以物质建设发展交通,振兴实业。在《实业计划》中,他把实业建设看作“兴国之要图”,规划了六大计划,提出以三大港口、五大铁路为中心,建设遍布全国的水陆交通系统,以期拓展国内市场,打破列强垄断,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一百年前,当孙中山先生提出修建16万公里铁路、160万公里公路,建设世界级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时,曾被人嘲为空谈;而一百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一宏伟梦想早已实现,孙中山先生梦想中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已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珍藏有一本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建国方略》,章页中仍留有孙中山先生亲自校阅过的痕迹。纪念馆还珍藏着1917年4月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会议通则》、孙中山题赠宋庆龄的上海华强书局版《孙文学说》以及1922年尼克博克出版公司出版的英文本《实业计划》。文物有温度,每每查阅,我们都深为他的高瞻远瞩和卓越见解所叹服。

作为纪念馆研究人员,我们立志于浩瀚史料中追寻孙中山先生等一代仁人志士的革命足迹,不断发掘文物,拓展史料研究,继承发扬先辈们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和天下为公的崇高品质,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努力。

久经革命风雨路 先生风范启吾曹

讲述者: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 楚艳红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伫立着老校长吴玉章的雕像。吴老是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历经风雨的革命家。当110年前那场革命的狂飙袭来之际,时年33岁的他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为救国救民奋起抗争。重温他撰写的《辛亥革命》,心里时常涌动起激奋与感慨。

吴老是一位参与过辛亥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祝吴玉章同志六十大寿的贺词》中称吴老为“中国革命最先进最觉悟的老战士”“一部活的中国革命史的缩影”。关于辛亥革命,吴老曾多次写下回忆录:《辛亥革命二十五周年的一个回忆》《从思想发展谈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论辛亥革命》以及《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最后这一本是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而作,被“中国历史小丛书”收入,书名定为《辛亥革命》。

在《辛亥革命》一书中,吴老讲述了自己参与同盟会、武装起义等往事,介绍了谭嗣同、喻培伦、林觉民等英烈的故事,还以亲历者的身份,再现了一些重要史实。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吴老当选为总部评议员。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他奉命购运军火支持前方战斗。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四川老家,参与保路运动。同年又成功组织了荣县起义、内江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吴老受孙中山先生之邀在总统府秘书处负责总务工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之后,吴老又参与二次革命,失败之后重寻救国真理,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

吴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书写历史,《辛亥革命》全书上百次提到了“人民”或“群众”。有两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当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吴老家乡时,他与兄长正为母守孝。文中写道:“我们当时悲痛之深,实非言语所能表述。”在回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辛丑条约》签订时,吴老引用了“伤心又是榆关路,处处风翻五色旗”的诗句表达屈辱与悲痛。他期待着一场席卷大地的风暴,一声响彻云霄的春雷。

1911年内江起义成功,吴老被推举为内江军政府行政部长。数千名群众欢呼着把他拥到县署去办公,那一刻,吴老深深感受到群众力量之伟大。为了维护刚成立不久的蜀军革命政权,他坚决审判纵容士兵四处扰民的悍将林畏生,并义正词严地说:“我们革命的宗旨是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实行民主政治,解除人民痛苦,并不是以暴易暴。如果我们今天刚一胜利,就横行霸道,实在违反革命初衷。”

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期间,吴老主张为工农开门办学,还坚持给学生们上课。1961年,83岁高龄的吴老还亲自给师生们讲党的历史,让聆听者为之动容。

吴老以毕生言行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为民的光辉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光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我们将传承先辈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建设者和接班人。

黄兴写给后人的“八字家书”

讲述者:黄兴曾孙,湖南省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常委 黄柏禹

在黄兴故居纪念馆有这样一封家书,上面写着:努力杀贼,一欧爱儿。这张已被岁月染黄的信笺是我的曾祖父黄兴寄给祖父黄一欧的,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其背后的故事与情感却十分厚重。

1911年10月,距曾祖父和祖父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爆发了。曾祖父在汉阳督战,急电身在日本东京的祖父回国参加革命。于是,祖父赶到上海参与组建沪军,担任副司令。经过浴血奋战,上海光复起义成功了。曾祖父很高兴,写了一封家书托人带给祖父,希望祖父前往武汉参战,但祖父正在为筹组江浙联军攻取南京而忙碌,未能遵父命赴汉。曾祖父对祖父参加南京光复起义十分赞同,南京之役开始之际,他给坚持在南京天堡城前线奋战的祖父寄来了这封八字家书,落款处盖有自己常用的小章“灭此朝食”。

每每看到这封家书,我都深感这是曾祖父“笃实”“无我”精神的充分体现,更是曾祖父和祖父爱国情怀的真挚流露。在人生的关键抉择面前,他们始终坚持民族大义,以赤诚之心报效祖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强调:“今天,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看到曾祖父和祖父毕生追求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实现,深感激动与喜悦。我们将秉持曾祖父家训,励志图强、奋发有为,为祖国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重温《革命军》,争做时代“马前卒”

讲述者:邹容曾孙,重庆市江北区原政协委员 邹小谷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也是先祖邹容烈士在上海殉难116周年。这几天,我和家人们又一次重温了曾祖父撰写的《革命军》和他给家人的两封家书。

在重庆市博物馆(今中国三峡博物馆)里,陈列着曾祖父于1901年写给他的父亲和兄长的两封家书。这一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曾祖父打算东渡日本留学,在漫漫路途中,他写下这两封信,向家人倾吐心声。

在写给他父亲的信中,主要表达了自己东渡日本求学的想法。曾祖父生性聪慧,他的父亲和舅父都希望他经商或考取功名,以传承邹家殷实家业。但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他关心的是天下兴亡、百姓疾苦,认为去日本留学可以接触到新思想,寻找到救国真理。他在信中写下“人人俱畏死,则杀身成仁可无言”,以此表达心志。

如果说第一封信主要是“言志”,那么第二封信则更表现出他对兄长、家庭的关爱。考虑到自己将多年留学在外,家里重担都得由兄长一肩扛起,他在信中阐明了对这份辛劳的深切理解,也为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表达了歉疚。信中饱含重情义、爱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他留给我们的良好家训、宝贵家风。

《革命军》是曾祖父18岁时写就的代表作。书中思想与他年少时喜欢读谭嗣同文章以及《天演论》等书籍密不可分,更与他东渡日本的经历相关。他曾为谭嗣同写诗:“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以此表达追随榜样的志向。这种志向又在《革命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同胞其欲相存、相养、相生活于革命也。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

我和兄妹们自小听着曾祖父的故事长大,《革命军》一书更是读了很多遍。后来,参与了相关作品及文稿的收集整理工作后,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曾祖父甘做“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奉献精神,也更清楚地意识到:今天,我们继承先祖遗志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1992年,我加入了中国致公党,曾任重庆市江北区、沙坪坝区政协委员。我十分珍视这份责任,积极参政议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步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我们要像先祖那样竭尽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干实事、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