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间 农家日子甜

梵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贵州铜仁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利用梵净山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绿色产业体系,蹚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绿色致富路。

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控中心,从墙面大屏上可以看到,保护区内的梵净山景区人头攒动。突然,红外热成像防火系统闪烁出数个白色光点,似乎还在移动。

“不是火情,这可是宝贝。”面对记者的疑惑,管理局副局长雷孝平满脸喜色,他一眼就认出,有群黔金丝猴闯进了监控范围。

梵净山地处贵州铜仁市的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的主峰,保存着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2018年,梵净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景区也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守护动植物基因库

梵净山不止有黔金丝猴,还生活着7000余种野生动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基因库。为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铜仁市于2018年出台《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对梵净山保护与管理进行立法规范,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的部分区域一并纳入保护管理范围。

“凡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可能有影响的行为,一律严格管控。”雷孝平介绍,保护区面积较大,为了对区域内动植物进行全方位保护,保护区管理局形成了与江口、松桃、印江三县及铜仁市直部门协作联动的工作格局,不仅建立起100余人的管护队伍,还通过设置红外相机和视频监控点,对生态调查、森林防火、打击盗伐盗猎和建设活动审批等实现一体化管理。

在梵净山野生动物救助中心,饲养员杨胜记告诉记者,近3年来,中心共救助黔金丝猴、猴面鹰等动物130只。人类干扰减少,为梵净山的野生动植物腾出了更广阔的休养生息空间,监控摄像头时常可以捕捉到珍稀物种的影像。

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气候环境,让梵净山成为众多珍稀动植物的繁衍栖息地,也造就了这里的怪石、奇树、天风、云海等景观。特别是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后,梵净山名声大振,引得八方游客接踵而至。

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曾是个典型的贫困山村,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老乡们只能靠干点农活养家糊口,也会有人偷偷进山砍树或打猎来换点钱花。梵净山周边有7个乡镇22个行政村,涉及2万余人。如何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取得平衡?

铜仁市副市长叶栋槺介绍,为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铜仁市选择充分利用梵净山生态资源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以生态旅游反哺生态资源保护,以生态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景区根据环境承受能力,将每天的游客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实行网上预约购票。当地政府在把保护区核心区居民全部迁出的同时,在实验区适度开发乡村旅游,为周边群众创造更多增收机会。从2011年开始,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将寨沙侗寨逐步打造成具有民俗、民宿、餐饮、实景演出等多元素的原生态旅游目的地。

“许多游客从梵净山下来后就直奔寨子,住民宿、吃农家菜,再体验一把侗族篝火晚会,节假日得提前半个月才能订到房。”在寨沙侗寨,夏用发把老宅改造成农家乐,每天忙到脚不沾地,开业一年就赚了数十万元。

寨沙侗寨的成功转型,对周边村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涌现出云舍村、鱼良溪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集群。目前,在梵净山景区周边,有1200多名村民直接从事餐饮、住宿、表演等旅游服务,间接带动万余人通过参与旅游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蹚出一条致富路

抹茶咖啡、抹茶蛋糕、抹茶面条、抹茶洗面奶……铜仁种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名茶产地,而从单一饮品到抹茶深加工产品的突破,才是最近几年的事。

蒸汽杀青、快速冷却、茎叶分离,在位于江口县的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全自动化抹茶精深加工设备正在紧张运行,新鲜的茶叶片经过数十道工序,最终变成超微细粉。2017年5月,贵茶集团选址江口县投建产业园,短短几年,便成长为国内知名抹茶生产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地,还出口至10余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铜仁市规划建设抹茶原料基地10.29万亩,形成年产4000吨的抹茶生产规模,带动1.2万茶农人均增收3000多元。

梵净山森林覆盖率极高,生长着上百种可食用优良野生菌,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通过发展梵净山野生食用菌相关产业,铜仁市构建了以木耳、香菇等五大单品为重点的食用菌全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全市食用菌累计种植规模达5.58亿棒,实现产值22.06亿元。

如今,“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已成为具有地域特色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公用品牌,铜仁市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茶、油茶、食用菌、禽蛋和中药材等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为梵净山周边百姓蹚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致富路。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