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滨路“乌龟石”上的题刻有何“秘密”?专家揭秘

受今年高温干旱的影响,长江水位持续下降,靠近重庆南岸区东水门大桥下长江岸边的一块形似乌龟的巨石露出江面。市民们或远远地隔空合影或径直登上巨石,零距离一探究竟。而在2020年5月长江低水位时,就曾出现过这样热闹的一幕。“乌龟石”及其上面的龙门浩题刻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 8月30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对外公布了龙门浩题刻及造像的最新调查成果。

△文物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造像进行测量拍照

“乌龟石”上有题刻及造像共3处

8月26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岸区文物管理所对龙门浩题刻及造像进行了调查,经过现场勘察、测绘结果显示,在被市民俗称为“乌龟石”的巨石上共有龛窟2处(含摩崖造像2尊)以及题刻1处,时代均为清代。

△文物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造像进行测量拍照

据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副主任徐进介绍,这块巨石和重庆市民口口相传的“夫归石”或者“乌龟石”不是一块石头。据巴县志记载,朝天门外江心巨石才是原来市民说的“乌龟石” ,而这块石头实际上古巴渝十二景之一龙门浩月的一部分。今年由于持续高温干旱,整个碛石以及题刻、造像露出水面的程度比以往枯水期还要多。所以,市民沿着已经露出水面、连通岸边的石梁就可以直接走上“乌龟石”。

△枯水时露出的巨石

据介绍,龙门浩题刻及造像其实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年6月—2011年12月)中就已被登记、录入为文物点,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并未能像这次一样对其进行精确、全面的记录。

据徐进介绍,类似龙门浩题刻、造像,还有如巴南佛爷梁上的摩崖造像等这一类枯水石窟,都可以说是重庆的一大特色。

近期,不少枯水石窟出露,及时开展测绘记录、现状观察记录也是一种保护方式。众所周知,重庆的水路、航道非常丰富,古人在不少江段的石梁、江心洲上都留下了石刻造像,具有保佑过往行船平安、避灾祈福之意,这在其他地区是较为少见的。

据介绍,本次调查收集到了详细、精确数据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也专门为龙门浩题刻、造像进行了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建模,进一步完善了重庆市石窟寺调查的相关资料数据,以便更好地研究保护。(总台记者 牟亮)

( 图片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