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写在青山绿水间

金秋九月,山川锦绣。近日,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1“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马银国、任秀波、李大鹏、沈乐毅、钮栋梁、姜文凯、殷跃平、董鸿儒、张辉等9人和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被授予“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

他们之中既有贡献突出的科学家,也有奋战在耕地保护一线的执法工作者;既有两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的测绘人,也有坚守小岛从事海洋预报观测工作的监测员、默默守护在林场和自然保护区的林草人……作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他们是广大自然资源工作者的生动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向全社会传递着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 扎根一线履职尽责,真情守护乡亲们的“饭碗田”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稻花飘香,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党委书记张水宝说,“实施田长制6年来,村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增强了,全村5500多亩基本农田得到了统一有效管理。”

和永安村一样,如今在杭州,每一块田地都有了“田长”守护。这背后离不开浙江省杭州市国土整治中心主任沈乐毅的推动和努力,“乡亲们种田的积极性更高,良田沃野间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再到“百千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长期工作在耕地保护岗位上,沈乐毅细心总结余杭经验,在全市试点推广田长制,创新了永久基本农田网格化管理机制,将保护责任从村委会延伸到村民小组、从村民小组延伸到种粮大户,共同守护乡亲们的“饭碗田”。他还创新推出无人机航拍、微信“随手拍”等信息化手段,助推耕地保护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在中原粮仓河南,也有这样一位耕地“守护者”。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办公室主任张辉,参加工作24年来,始终奋战在耕地保护第一线。

为了制止违法采沙行为,张辉曾纵身跳进水深10多米的沙坑;为了打击破坏耕地偷挖盗采,他吃住在村里紧盯死守,被同事称为“拼命三郎”。用心用情守护脚下这方沃土良田,张辉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看到乡亲们的真诚笑脸,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一大早,马银国穿上迷彩服,足蹬黄胶鞋就出发了,他和往常一样,又到山沟里去观察山坡和河床,加强地灾预警。

扎根在自然资源工作一线41年,马银国作为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踏遍全乡173平方公里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累计行程12万余公里,把管好村民的“饭碗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自己的使命。

高川乡风景如画,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也“特别金贵”,人均耕地不足0.1亩。马银国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在矿业秩序整顿中,非法采矿人把装满厚厚一沓现金的信封塞给他,他断然拒绝……守土尽责,马银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自然资源人的坚守。

■ 敬业爱岗诠释使命,无私奉献呵护青山绿水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森林公园花香鸟鸣,风景如画。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几十年前曾是寸草不生的荒山。沧桑巨变的背后,有这样一位“塞上愚公”——苏木山林场原场长董鸿儒。

60多年前,为了找到合适树种,董鸿儒每天带着干粮,在当地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寻觅。他和工人们一起背着七八十斤重的树苗或水箱,最远要爬到15里外的地方去种树……

功夫不负苦心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目前苏木山森林面积达18.6万亩,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1000多万株树木,连绵铺开在几十个山头。如今,83岁的董鸿儒像青山上的“不老松”,坚持作义务宣讲,讲述苏木山的故事,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中……

在我国黄海中部,有一座叫千里岩的小岛,岛上驻扎着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从东到西240步,从南到北820步,这就是我的‘家’。”作为“守岛人”,监测站站长姜文凯如是说。岛上没有淡水,没有常住居民,所需食品、饮用水等都靠定期补给。每一次补给,上千斤的物资只能靠上岛人员肩扛手提。“70多米高、300多个台阶,一点一点搬到站上。”姜文凯说。

千里岩是海洋防灾减灾的前沿哨所,北上影响黄渤海的台风,千里岩会提前观测到第一手资料。“观测数据关系到亿万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姜文凯说,作为“放哨人”,要准时将监测到的潮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海洋与气象相关的数据资料传回陆地。工作生活不易,但他乐在其中。

每年入冬以后,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里就会热闹起来,大批远道而来的越冬候鸟在这里享受迁徙假期。“湿地上的草木鱼鸟,都是我的‘孩子’,要细心呵护它们健康成长。”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钮栋梁言语中充满坚定。

“守护东滩一方净土,还鸟儿美丽家园”,不管是夜间滩涂执法,还是凌晨道口守候,钮栋梁始终冲在最前面。冬季“夜鹰”行动,他在芦苇丛中一蹲就是几小时;春季“春隼”行动,他严格执法……在他的带领下,区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万鸟云集、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2021年3月11日,江苏省仪征市市民陈云凤冒雨来到省自然资源厅,将一面写有“显初心情系百姓 记使命公证登记”的锦旗,送到了“苏小登”陶镕面前。锦旗的背后是对江苏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服务的认可和鼓励。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的7名工作人员,争当改革创新的“排头兵”,“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与全省5600余名“苏小登”一起战斗在保护自然资源、服务企业群众等岗位。“线上苏小登”迄今已累计颁发电子证照2237万份。

■ 攻坚克难见证担当,用心钻研书写精彩篇章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整,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测量登山队员们在峰顶连续工作两个半小时,对讲机的另一头,珠峰大本营指挥部里,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与队员保持通话两个多小时。任务顺利完成,任秀波才发觉自己一直双膝跪地,双腿早已麻木。

这是任秀波第二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了。上一次2005年时,在海拔7500米突遇特大暴风雪,任秀波冒着双手被截肢的危险,摘下羽绒手套进行20多分钟的测绘作业。勇于攻坚克难,工作22年来,任秀波长期在野外一线从事自然资源测绘工作,高原工作时长累计达4年多,先后参与西部无人区测图、海岛礁测绘等3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

殷跃平也是一个“野外迷”。作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0余年。凭借专业特长,每当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时,救援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范难度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必须走科技支撑之路。2018年以来,殷跃平开展滑坡“技防”研发与试点,努力提高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前大家都说‘每个滑坡都不一样’,我偏要在千差万别中寻找共性。”目前,殷跃平带队研发的滑坡普适型监测技术和风险预警模型已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广,推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从“人防”到“技防”的提升。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红色小楼里,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大鹏办公室的灯,夜里总是亮着。“望着深夜的璀璨星空,仿佛凝视着3000米地下的金光闪闪。”李大鹏感慨。

“攻克深部勘查难题是自然资源人的职责。”2017年开始,李大鹏所在的创新团队在胶东地区开展3.5万米深部探测工作。他们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攻克了我国长期面临的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难题。2020年,李大鹏和伙伴们创新找矿方法,在栖霞市西城镇的地下1000米又打到了“金娃娃”。

在李大鹏的办公桌上,摆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取自马里亚纳海沟的3块样品。目前他和所在团队正在参与深海洋中脊岩浆热液活动及成矿相关研究。“用力钻研深地、深空、深海,为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砥砺前行。”李大鹏说。

“脚下有泥土,肩上有担当,心中有群众”,建设美丽中国,“最美自然守护者”的身影成为绿水青山间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