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出发 探索中华文明源头的魅力

2022年,是作家祝勇开启故宫写作的第二十个年头,他选择再一次从故宫出发——这一次,他在时间的河流中回溯,带领读者走上一段“美的历程”,去探索中华文明源头深处的美。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祝勇新作《故宫艺术史:初民之美》,这是一部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串联起来的中国艺术史。

以彩陶为对象

探讨新石器时代中国艺术

在祝勇看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宏大、浩瀚、可视的中国艺术史。无论从横向上,还是纵向上,故宫文物都建构起中华文明的宏大体系,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未曾断流的物质证据。”《故宫艺术史:初民之美》是这个庞大的写作计划的第一卷,以故宫博物院所藏彩陶为对象,探讨了新石器时代的中国艺术。

他直言:“很多朋友、游客到故宫去参观,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故宫的建筑上面,在宫殿前面照相发个朋友圈。可能有很多朋友并没有注意到,故宫本质上是一个博物院,里面收藏着大量的文物。”

传播传统文化

运用文学的手法打通艺术

祝勇试图“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为依托,在那些零零散散的文物之间寻找线索,去构建中华民族的艺术史,去梳理总结我们祖先对美的探寻,去把握我们民族的精神流向”。在他看来,“一件件的文物,是指引我们回到过去的路标,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故宫艺术史》可以视为祝勇推广故宫文化、讲好故宫故事的又一次努力。无论是书写故宫,还是站在更大的视角上书写我们的文明史,祝勇都试图精心建构一座历史宫殿,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恢复当代人对传统的感受力,重新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深处与文明源头的魅力。

祝勇曾说:“我很幸运,能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并把故宫当作我一生的写作资源。对故宫的书写,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去回看我们民族的历史,回看我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走过的路。”

近些年来,祝勇一直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推广、传播传统文化。他从故宫馆藏入手,运用文学的手法打通艺术、历史与人生,以扎实的艺术与历史功底,用散文笔法引领读者进入恢弘的古典艺术世界。纵横千年,意蕴悠长,既有丰富的文史材料,又有作家独特的性灵趣味,做到了知识性、可读性与审美价值的兼顾。

延伸

“故宫浓缩了中华8000年文明史”

故宫博物院总共收藏着超过一百八十六万件(套)的文物,这些可移动文物,分为陶瓷、玉石、青铜、碑帖、法书、绘画、珍宝、漆器、珐琅、雕塑、铭刻、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玺册、钟表仪器、武备仪仗、宗教文物等,共二十五大类六十九小项(不包括建筑)。在全国国有文博单位馆藏珍贵文物(一、二、三级)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贵文物约占41.98%,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又呈倒金字塔结构,一级文物最多,二级次之,三级再次之。所以有人说,故宫文物,几乎件件是国宝,这算不上夸张,因为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替代的。

从时间上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上迄新石器时代,跨越了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中国古代王朝,又历经了20世纪的历史风云,一路抵达今天。因此,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郑欣淼先生曾说:“故宫是一部浓缩的中华8000年文明史。”

文/本报记者 张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