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何为师者?”《视野》杂志全国主题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兰州举行。 刘玉桃 摄
中新网兰州9月10日电 (刘玉桃)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何为师者?”《视野》杂志全国主题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兰州举行,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在此次大赛来稿中,展现出众多丰富鲜活的师者形象:有充满智慧与热情的诗人,有能给教材挑毛病的化学教授,有为了让学生上大学来回奔波的班主任,有一直勤勤恳恳的乡村民办教师等。”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包国宪说。
本届大赛自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正式启动,吸引众多学校师生、写作爱好者、作家、学者、媒体人参与。截至8月15日,共收到国内外来稿6546篇,历经初选、复选、终选,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50名。
图为获奖者分享写作心得。 刘玉桃 摄
包国宪表示,回看这次作文大赛的来稿,老师打动学生的,不仅仅是教学能力,更多是那一个个具体的人格,比如让鲁迅一直牵挂的藤野先生,让汪曾祺难以忘怀的沈从文,以及让梁实秋又爱又恨的“徐老虎”等。
本次获奖作品经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西北师大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徐则臣等9位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团队,从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认真评定最终评选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对“何为师者?”这一问题的经典回答。在知识经济如此繁盛的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包国宪说,此次大赛来稿,大家都在真切而自然地表达着各自的师生情谊,以及对“何为师者”这一主题具体而微的思考。参赛者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更有问题意识,坦诚地诉说工作中的诸多困惑,以及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时的百般无奈。
图为颁奖典礼现场。 刘玉桃 摄
“老师和学生之间,并不只是知识、技能的教授与习得,还存在着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感应、顾盼、交互与悲悯。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包国宪说。
《视野》杂志已成立25周年。2001年《视野》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命名为“双效期刊”,2005年荣膺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2018年被评为“中国最美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