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机械臂动作精准、蛇形特种机器人伸缩自如……走进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万平方米的车间,俨然进入一个机器人的世界。
2022年2月16日,在华晨宝马沈阳铁西工厂车身车间,机器臂在焊接车身。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鼓励员工“在各领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
这段时间,公司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各车间班组踊跃开展技术创新比武,越来越多的青年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到重点难点技术攻关项目中,争挑重担。
为了将一批出口海外的移动机器人调试至最佳状态,34岁的工艺调试工程师陈赏和同事们放弃中秋假期,一直忙碌着。
2022年4月28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内调试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有了金刚钻,咱才敢揽瓷器活。”陈赏说,“我们青年科技人员牢记总书记嘱托,既要紧盯科技前沿,也要苦练本领,用开拓创新的实绩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实现新时代东北振兴,创新是关键。
2022年9月5日,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和辽宁黄海实验室组成的辽宁实验室揭牌。新华社发
9月5日,由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和辽宁黄海实验室组成的辽宁实验室正式挂牌。
新成立的辽宁实验室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洁净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力争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突破“卡脖子”难题。
2021年7月9日,在沈阳市浑南区东软软件园,自动驾驶汽车在封闭道路上进行行驶测试。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我们期盼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重点部署。相信实现辽宁振兴发展必将获得新的动力。”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王力威说。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辽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正下大力气做好结构调整的“三篇大文章”,以只争朝夕的气魄,向着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2022年9月5日,在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员工在查看产品。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夜已深,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厂区仍灯火通明,多种具备国际领先品质的精细化工原料从这里产出。
这家“织”出过新中国第一块“的确良”的老牌石化企业,正在通过延伸“油头”、做强“化尾”,实现技术创新突破。
“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国有企业就要在保障国家产业安全上打头阵、当先锋。”辽阳石化聚酯厂党委书记那雪说,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开动脑筋闯市场,调整结构开发更多高端产品,就能让下游化工企业用上更多国产原料,把产业振兴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以优化营商环境的加速度,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中秋节前,抚顺市民房华走进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9点20分提出申请,不到11点就办齐所有证照,他申办的沈阳市怡诚实业有限公司可以正式营业了。
“党的二十大将要胜利召开,市场主体对发展前景更加看好,发展需求更加强烈。”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卓明说,辽宁将持续发力,打造更好的安商兴商发展环境,为市场主体减负激活力,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2022年8月17日,沈阳市牡丹社区居民李水(左二)一家合影。新华社记者 王乙杰 摄
中秋假期,在沈阳市皇姑区牡丹社区,居民们纷纷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参观图片展,畅谈社区这十年的巨大变化。
“现在小区的路灯更亮了,绿植更多了,居民的生活也更加便利了。”说起变化,77岁居民李水满面笑容。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辽宁省抚顺市西露天矿部分区域生态恢复前的场景(2019年3月6日摄,资料照片);下图为2022年6月2日拍摄的辽宁省抚顺市西露天矿部分区域生态恢复后的场景(新华社记者杨青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牡丹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去年,辽宁改造上千个城镇老旧小区,着力解决“屋里冷”“房顶漏”“下水堵”等群众关心的问题。经过改造,如今的牡丹社区焕然一新。
近来,牡丹社区的工作人员比平时更加忙碌。他们不仅要像平时一样,为解决居民们的急事难事奔忙,还要为了推出更多便民服务,广泛征求居民们的意见。
“今年以来,省里以‘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题,持续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让更多群众享受宜居生活。”牡丹社区党委书记王晖说,“我们要把街坊四邻的事情一件件办好,让大家有稳稳的幸福感,更多的获得感。”
2022年8月18日,孩子们在沈阳市牡丹社区幸福教育课堂学习固定翼模拟飞行课程。新华社记者 王乙杰 摄
2021年8月18日,在本钢板材炼钢厂,炼钢作业区工人在进行转炉冶炼作业。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