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今年1至7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3%。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2.2%,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现在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生态环境越来越美,朋友圈里“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大美图景越来越多了。
越来越清新的空气里,蕴含着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进步、付出的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到全面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到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神州大地“气质”趋好,“颜值”变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更加稳固。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心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各地在努力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从老百姓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抓起,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上海,住在杨树浦港旧址旁的市民,曾经苦于工厂轰鸣、污水横流,人们盼着推开窗户不再有刺鼻臭味,经过艰苦治理,现在江岸美景重现。在安徽省马鞍山,薛家洼曾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五毒俱全”的地方,经过综合治理,这里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共建共享的民生事业,旨归在群众幸福,力量在全体人民。从植绿护绿、垃圾分类到节水节电、“光盘”行动,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新风尚。从“民间河长”“生态卫士”到“环保守夜人”“特邀观察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既是生态环保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建设者、志愿者。心动加行动,才有“美丽中国”。世界瞩目的“绿色答卷”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乘以14亿多人口数,就能迸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伟力。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的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持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家园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