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
辉煌成就来之不易,继续奋斗任重道远。为全面展现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揭示背后的力量和动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前进,“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近日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帷幕。
主题成就展具体呈现了这十年来哪些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个变化背后有哪些故事?从今天起,法治经纬版推出“‘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赵丽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北京展览馆广场上,红色波浪形雕塑和巨型喷泉,将“奋进新时代”五个大字衬托得无比夺目。
正在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件件实物模型、一段段生动视频、一张张图片图表,向人们呈现了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其中,中央综合展区内的全面依法治国主题展区,翔实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
现场的观众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细看,互相讨论交流,纷纷表示,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步伐不断加快、成效不断彰显,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篇章。
谋篇布局立柱架梁
走进“着力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 开辟良法善治新境界”主题展区,精辟概括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十一个坚持”映入眼帘。
奉法者强则国强。在庄重肃穆的法律展示区,大幅宪法图标居于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制定的部分法律法规依次陈列,象征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这是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循着讲解员的声音,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展厅中一张照片上——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站立在票箱前,双手投下郑重一票。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从“制”到“治”一字之变,反映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
主题成就展上还有3份厚重的文件尤为引人注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
正是这3份文件,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国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构建起法治中国建设的“四梁八柱”,标志着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非凡十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征程,蹄疾步稳,激越向前。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值得被铭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形式专门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部署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作出专门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
宣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顶层设计更加完善。
法律体系更加完备
“仅法条就有两百页!”主题成就展上,一位参观者手捧一本民法典,饶有兴致地翻阅起来。另外还有不少观众正在仔细翻阅展台上的刑法、监察法等单行本。
主题成就展中央展区第四单元内,整齐摆放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修订的多部法律单行本。其中,民法典是名副其实的“大部头”——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
展览墙上的一张大幅照片,定格了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2020年5月28日下午3时许,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们,正等待着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民法典的颁行,既有中央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也有立法机关工作者的逐条起草与逐字修改,还有参与立法的重量级学者的献计献策,以及全国人大代表的审议把关和修改。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年来,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民法典、外商投资法、国家安全法、监察法等法律,修改立法法、国防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徒法不能以自行。”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动真碰硬”,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成熟完备。
在主题成就展展厅一角的橱窗里,“孙小果死刑复核裁定书(复印件)”静静摆放着。司法机关直面问题、勇于纠错,顺应民心、彰显正义。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责任制改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出台规定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批条子”“打招呼”……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不断夯实。
以法为纲,崇法善治。
展览中,一幅照片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市民大厅玻璃展柜里封存的69枚公章,见证了银川市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改革历程。
从“69”变成“1”背后,是以法治方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
从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到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清理证明事项2.1万多项;再到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十年来,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一位参观者说:“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去政府部门办事确实比以前方便了。曾经‘跑断腿’,现在‘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的表率,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2021年12月3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法治文化公园广场上,滨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办有关负责人宣读倡议,全体人员向宪法宣誓。
自201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4年举办“宪法宣传周”活动,推动宪法法律精神走进基层、走向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在主题成就展中,不少参观者驻足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浙江省杭州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宪法宣誓墙上的图片前,念起誓词文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普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十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全民普法的顶层设计,顺利完成了“七五”普法,全面启动了“八五”普法,公民法治素养不断提升。
“群众‘零距离’‘沉浸式’普法学法,法律援助服务向乡村和社区延伸……”随着讲解员详细介绍十年来法治社会建设“成绩单”,许多参观者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印记,感受到每个人都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有观众感叹道:“经常看到普法宣传员走进社区,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为我们送来一场场见人见事的法治宣讲,现在法治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了。”
全面依法治国驶入“规划引领”快车道,全面建成法治中国步伐不断前进,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