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
河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
全省3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现基层党组织和基本管理单元全覆盖
秋粮收获正当时,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的白万春,将自家收获的1000余公斤玉米拉到马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晾晒场。73岁的白万春欣喜地说:“党和政府想得太周到了,在安置区设置了晾晒场,大大方便了俺们搬迁群众收秋粮。”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马兰安置区建设了6块晾晒场,建设了500个粮仓,每个粮仓能存放600公斤粮食,既解决了搬迁群众的晒粮问题,又改善了小区整体面貌。
马兰安置区是省级示范安置区之一。为了让搬迁群众更有认同感、归属感,河北今年组织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和“空心村”治理示范安置区创建活动,努力在全省不同类型安置区打造一批“样板田”和“示范点”,带动安置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截至9月底,全省3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设立基层党组织419个,基层自治性组织405个,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基本管理单元全覆盖。222个“空心村”治理安置区中,23个设立新社区居委会,199个纳入当地管理,实现基层管理全覆盖。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空心村”治理后续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着力做好群众就业、产业发展、安置区管理、防返贫监测等后续重点工作,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空心村”治理后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邯郸市魏县,安置区的4个“扶贫微工厂”升级为“帮扶微工厂”,招商吸引一批工业企业入驻,带动400余名搬迁群众在车间就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同时,魏县按照“两区同建”要求,建成投用香菇产业园、万亩桃园、密植梨产业园等配套产业园区,连续两年安排衔接资金4300万元支持安置区配套产业设施建设,形成了多层次产业发展。
在张家口市康保县,11个具有配套村级光伏电站和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条件的安置区配套建设光伏项目14个,总装机容量4550千瓦,年收益达546万元,可覆盖安置人员586人,人均月增收500元。同时,当地改革光伏收益分配机制,确权光伏电站到村,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其中80%用于农村扶贫公益岗工资,20%用于村内小型公益事业、孝善基金等。
魏县和康保县的做法,是全省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空心村”治理后续工作的缩影。
产业兴旺是后续扶持的根本,目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各类后续产业设施606个,其中扶贫车间84个、工业园区30个、农牧业产业基地或园区473个、商贸物流园区或冷链仓储基地10个、旅游产业发展项目9个;“空心村”治理安置区配套产业设施201个。
稳定就业是“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举措。全省各地通过配套帮扶车间、以工代赈、开发公益岗、开展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9月底,全省有劳动力的搬迁建档立卡家庭3万户、劳动力6万人,已就业3万户5.6万人,平均就业率92.91%,其中20个县(市、区)就业率达到了100%,有劳动力的搬迁建档立卡家庭全部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公共服务是后续扶持的支撑。全省各地积极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全省33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共配套公共服务设施2162个,222个“空心村”治理集中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440个,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让搬迁群众就学、就医、养老服务、体育健身、购物等日常生活需求便利可及。
用心用情用力推进,让搬迁群众乐业又安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河北省将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力度,不断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发展配套产业,稳定群众就业,防止返贫致贫,提升安置区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实现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