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报记者胡贵龙 作者潘雨洁/文
今年7月,青海省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现场。 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供图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共融,虽然是人口经济小省,却是统战工作大省。青海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高举大团结大联合的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开拓进取,开创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青海新篇章。
“共同”更要“共识” 彰显同向同行“青海力量”
近年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深入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等主题教育,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连续4年组织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班子成员赴其他城市考察学习。
坚持资政建言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组织召开54次党外人士协商会、通报会和座谈会,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战略、重点任务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先后形成126篇调研报告,提出360多项对策举措。
尤其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青海宗教界人士积极配合,率先落实“双暂停一延迟”宗教领域疫情防控措施,并积极捐款捐物达4000余万元人民币;20余万名遍布全国大中城市的青海籍“拉面人”服从号召,减少流动,并就地抗“疫”,积极做爱心餐,用一碗面温暖了一座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300余条,踊跃捐款捐物8000余万元;工商联引导450余家民营企业提供3341个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交流”更要“交融”打造民族团结进步“青海样板”
民族团结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五年来,青海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实施民族团结进步“一把手”工程,在全省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体制。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十进”和“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文旅、脱贫、生态有机结合,构建各民族共创共建共享格局。
“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名片。全省近20万各族群众,走进全国300多个城市开起拉面店。针对“拉面人”设立88个办事服务机构,“拉面经济”每年为青海带来百亿收入。连续三年举办“民族团结杯”青海刺绣大赛,鼓励青海各族妇女巧手脱贫、居家致富,打造职业教育亮点工程,推动“青绣”产业发展。
经过不懈努力,全省所有市州和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管理”更要“治理” 探索宗教中国化“青海经验”
青海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导”和“治”上协同发力,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修订颁布《青海省宗教事务条例》,完善宗教工作网络体系,把常态化管理落实到基层一线,形成依法管理、社会管理、民主管理三位一体宗教事务管理新格局。
同时,着力打造爱国爱教人才的主阵地,做好宗教教职人员培训,提升政策法治水平和“中国化”的解经讲经能力。
“管肚子”更要“管脑子” 提供涉藏州县发展“青海方案”
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管肚子”和“管脑子”并重,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促进涉藏州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
各州县始终把发展作为头等大事,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对口援青等重点工作,一大批重大项目和特色产业落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其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打好生态、旅游、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扶贫“组合拳”,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和“控辍保学”工程,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的有效措施。
组建宣讲队下基层、进寺庙,编印发放40万册藏汉双语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学习读本,印发6万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读本。
“纾困”更要“解难” 书写民营经济“青海实践”
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为600余家企业提供民营企业专项扶持资金2.7亿元。2020年起,设立中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民营企业专项扶持资金不再单设,转而投入到该资金池),为近1000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信用贷超10亿元。
2019年在青海举办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和全国工商联常委会,落实签约项目229个,总投资1101亿元。
先后邀请1000余名国内民营企业家、港澳台侨商参加“青洽会”,签约项目22个,签约金额60亿元。
扎实开展“双百”精准扶贫行动,793家民营企业(商会)结对帮扶1951个贫困村,投入资金近12.58亿元,帮扶贫困人口17.56万。2021年9月启动青海省民营企业“百企兴百村”行动以来,100余个村企结对项目有序推进,惠及农牧民7.6万人。
“组织起来”更要“用得起来” 积极搭建作用发挥的“青海平台”
五年来,青海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建设,建立了省州县三级2600名的党外知识分子人物库并实现动态管理,建立“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之家”,党外知识分子围绕46项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参政议政;成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打造17个创新示范项目,“环唐道商圈党建共同体”“楼宇党建共同体”成为全国创新推广项目基地;成立青海自媒体联盟,连续两年组织网络人士开展走基层主题实践活动。
同时,培养党外代表人士9000多人次,各级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重点党外干部全覆盖。打造4个党外干部挂职基地,补齐成长短板,搭建实践锻炼平台。4名党外干部进入省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选配省管党外干部15名,实现了实职安排历史性突破。
在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中,发挥青海省侨联、台联、黄埔同学会优势,举办“全国知名侨台商走进青海”高峰论坛,以侨为桥,促成海外侨团在青投资10亿元,引导侨商向贫困群众捐资捐物300余万元。
“扶贫”更要“扶志” 贡献小康路上“青海智慧”
2018年以来,在试点基础上,青海多地制定实施方案,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出台多项制度和措施,充分调动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的有效措施,实现贫困人员提素质、强本领;
海东市出台《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个移风易俗地方性法规,着力革除陈规陋习,引导各地对彩礼、酒席标准、婚嫁随礼、丧葬等费用限高管控,修订乡规民约,遏制攀比之风,树立文明勤俭新风尚。
消除宗教隐形负担,引导信教群众理性信仰宗教,引导宗教教职人员带头落实宗教减负措施,倡导信教群众节约开支、量力而行、理性布施。
今后,青海将进一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推动落实“十四五”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着力加强“一核多元共治”基层宗教治理,统筹推进其他领域统战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确保在现代化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