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挑上“金扁担”(一线调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新时代伟大成就离不开每一名奋斗者的辛勤付出。10年来,山东省嘉祥县农民徐小占,从采石到种粮、从用人力到用机器、从靠经验到靠科学、从一人干到带领大家一起干……靠政策东风,凭自身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徐小占的故事是一个缩影,广阔农村大有可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正积极投身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编  者

初冬的庄稼地里,一簇簇麦苗探出头来,青翠欲滴。微风轻拂,阵阵清香扑鼻,沁人心脾。

一名中年汉子顺着田埂走近,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裤腿上还沾着泥点。只见他停下来,掏出手机,滑动屏幕,水肥一体机阀门开启,“嗡嗡嗡”,水如细雨般滋滋喷出,落在一株株嫩苗上。“种了10年地,以前靠锄头,现在靠手机。”他俯下身,轻轻掸了掸裤腿,“有智慧农机帮忙,不耽误一会儿见客户。”

49岁的徐小占,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徐村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种地不简单,是门大学问

小时候,徐小占做梦都盼着吃上白馍馍。

徐村藏在大山,地薄天旱。上世纪70年代,水浇条件跟不上,只能靠天吃饭。“地瓜干是主粮,鸡屁股是‘银行’,谁家能吃上白馍馍,可是够风光的!”徐小占回忆。

80年代,联产承包。徐小占全家老小8口人,分了10多亩地。他跟着父母,扛着比自己的个头还要高的锄头,开始下地干活。

“产量提了提,但还是太低。”徐小占说,“大人们终于蒸出‘白馍馍’,娃娃们高兴坏了,结果一口咬下去,里面还是黑黑的地瓜窝头心。小麦不够,地瓜来凑。”

90年代末,徐小占买了台锯石机,干起开山采石的营生,一干就是10多年。直到2010年,县里出了规定,封山禁采。

开山时,天不亮上山,天黑才下山。“失业”后的徐小占,日子过得清闲,天天看电视、读报纸。“2012年,中央出了很多好政策,‘三农’工作提得响,报纸电视都在讲。”

敏锐地感受到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他开始四处打听,发现还有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

“不然回家种粮?”徐小占动了心。一来,国家重视,发展有前景;二来,政府扶持,种粮有保障;三来,种过地,有点经验。

找了俩合伙人,租了400多亩地,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

很快,徐小占就遇到难题。

租来的地,东一块,西一块,零零散散,并未连片成方。浇地时,井有限,别人占着,他们就得排队等。该浇的时候浇不到,苗吃不上水,长得歪歪瘪瘪。

农机也不够用。收割机都是到周边租借,借不到时,遇上大雨,就影响收成。

仨人还不懂技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干咱咋干。”瞧见隔壁打药,他们也跟着打。结果,药打了,迟迟不见效。

2013年,第一茬庄稼收获,站在地头,徐小占拧起眉头:隔壁田,小麦亩产1000多斤;再看自个的,只有800来斤。

本想大干一场,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徐小占愁得睡不着。

“种地这事,没那么简单。”几天后,他拾掇好行李,去外地“取经”,和专家一唠才发现,“种地原来是门大学问,必须得科学种植。”

没念过大学,徐小占不懂啥叫科学种植,于是,找到了在外工作的同乡李华锋——农业学院的高材生。

  辟出试验田 高低比比看

李华锋脑子活,说起科学种植,头头是道。

几番请教,徐小占琢磨:华锋是人才,不如把他喊回来一起干?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当地政府大力宣传实施“能人回归”工程,鼓励在外优秀人才回村领办合作社,推进规模化经营。

徐小占坚定了想法:把华锋请过来,成立合作社,扩大流转面积,做大种粮规模。

华锋摸得透政策,知道这事有前景,但要放弃城里工作,轻易下不了决心。

跑了几趟,徐小占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他咬咬牙,拍胸脯保证:“我借钱给你入股,再给你底薪加提成,你来当法人代表,赔了我来担。”

2013年,华锋与几名新成员同时加入,乡情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

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合作社还买了属于自己的收割机。那天,徐小占一遍又一遍地爬上收割机,高兴地摸着方向盘:“再也不用四处租借啰!”

当时,国家正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华锋提出,这是土地连成片的好时机。

政策引导,村两委也来帮忙,鼓励乡亲们拿出闲置地,交给“种粮大户”统一打理。这年底,合作社共流转土地700来亩。

2014年,土地连片成方后,华锋又提出推广“精量播种”,购置新式播种机,少播、精播。徐小占出去学习过,心里清楚,种植模式得变。可合作社部分老成员不理解:“种子播少了,小麦产量不得跟着降?种了半辈子地了,咱还不知道怎么干?

拗不过“老把式”,咋办?“辟出一块试验田,谁高谁低比比看!”徐小占购置了新式播种机,按照“精量播种”模式进行种植。

第二年,试验田里的小麦长得壮实,分蘖好,个个“昂首挺胸”;再看传统种植地块,小麦分蘖差,像是“耷拉着脑袋”。一测产,试验田高出100斤左右,还省了种子。

“你说咋的就咋的!”老成员们心服口服。

2016年起,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面推开,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多种粮,多受益”。

补贴力度加大,徐小占底气更足了。他进一步扩大了土地流转规模,2017年底,流转土地达1600来亩。

选大学生当“合伙人”,合作社进一步走上了科学种植的路子,产量翻了番。没多久,徐小占又“挖”来了33岁的李轩。小伙子曾在汽车4S店工作,是个销售能手,来合作社“卖粮”,年薪涨到十多万元。

几年间,在种植、加工、管理、销售等方面,合作社相继引进了9名大学生。

  从机器种地,到智慧农业

在地里干活,徐小占最怵的就是打药,几十斤的药筒,压在肩上生疼,边走边摇喷杆。“大太阳底下走一趟,衣服都能拧出水来。要是哪天不用自己打药就好了!”徐小占常念叨。

2017年,这个愿望实现了。

当年,嘉祥县推进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在县农业局帮助下,乡情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申领到第一台自走式喷灌机——一辆小车,张着“胳膊”,边走边喷药。

政策扶持下,合作社相继拥有了大型收割机、土地旋耕机、打捆机等新型农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

此时,在整个嘉祥县,徐小占“种粮大户”的名号已是响当当。本可以按部就班干下去,可2018年,他又坐不住了。

这一年,我国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

啥是“智慧农业”?徐小占摸不着头脑:“莫不是谁聪明谁种地?”

这时,嘉祥县组织种粮户到山东寿光市学习,徐小占到那一瞧,当场愣住了:满装农药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操作手只需调好参数,喷药自动进行。

“两分钟就喷洒一亩地,每亩能节约成本一两百元。”操作员告诉他,除了无人机自动打药,田间还配套了智能化物联网装备,可以自动控温、自动喷滴灌、自动放风、自动施肥等。

徐小占明白了:智慧农业,是用一套聪明的系统来种田。

回村后,徐小占立马拟了一份合作社发展智慧农业的计划:3年时间,购置一批智能设备,推进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年时间,智慧农业全部联网建设完成。

有了智能化设备,怎样用好?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也是在这一年,嘉祥县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六大计划,帮助农民掌握新技能。

“华锋文化水平高,学东西灵光。”徐小占派李华锋参加培训,掌握“智慧种田”新技能后,再讲给其他社员听。

很快,社员们掌握了操作技巧,智能设备相继投入应用。站在田间,指尖轻触,水肥一体机“轰轰”作响,无人植保机腾空飞起,智能农机在田里奔忙……

“地变聪明了,咱变‘懒’了。”徐小占有了大把空闲,一部手机,就能掌握田间情况,粮食产量还更高了,去年小麦亩产达1400斤。

  “禾下乘凉梦”,咱也出份力

“规模越来越大,成本投入越来越高,一旦有个天灾,几年都恢复不过来,咋和乡亲们交代?”手中的粮越来越多,可徐小占心里始终有个“疙瘩”:几年前,发过一次水灾,受损严重的地块,减产达60%。

后来,国家有了针对种粮农民的农业灾害保险,接着国家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让徐小占安了心。这两年,他进一步扩大土地规模,增加粮食作物面积,流转土地增加到2000余亩,其中高标准试验田300余亩,托管、半托管服务面积3万余亩。

“靠好政策,咱挑上了‘金扁担’。种粮大户更应有大作为、大担当。”徐小占说。

村民赵秋香,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丈夫离世,还有俩娃要供养。徐小占主动找到秋香,请她来合作社打工,“你看,咱合作社有不少妇女,农忙时,一天能赚60多元钱。”

“可俺自己的地都打理不过来。”秋香有些顾虑。

“放心,免费帮你种,耕、种、管、收,都不用愁。”徐小占保证。于是,秋香不但有了正式工作,每年还有人帮着打理农田,粮食产量提了不少。

几年间,徐小占坚持为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免费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合作社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已入社农户103户,覆盖满硐镇10余个村庄,辐射带动2500余户农民。在政府帮助下,他还买了粮食烘干机,建起粮食储存库,帮脱贫户免费烘干、储存粮食。

乡亲们种田碰上难题,总爱找他拿个主意。县委人才办也找他:“现在有政策,鼓励合作社承担农民培训。你们有团队、有技术、有规模,可以申请一试。”

申请成功后,徐小占当起“老师”,合作社成了培训基地。上课时,他发现好多种植户观念还停留在几年前。“以前靠经验,现在靠科学。”徐小占把自己走过的弯路,讲给大伙听。

这几年,通过开展高素质农民、技术能手等培训项目,合作社共培训技术人员600余人。

“接触高学历人才多了,我就琢磨着,自个儿得学习进步。”徐小占说,去年,他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山东农业大学,也成了大学生。

微风吹来,徐小占站在田埂上,望向田间,突然蹦出一句话:“我最崇拜的是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咱也能出一份力。”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