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

中国传统艺术凝结着历代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心血,是对现实生活体验和认知的凝练升华;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

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同源共生,为中华美学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也是今天我们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传承着历史,关系着未来。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不曾中断过的中华文明集大成者,以其对真、善、美的独特追求润心育人、固本培元,已经深深地熔铸在我们的历史与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绘画、园林、建筑、戏曲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艺术浸润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今天,充分开掘传统艺术宝库,发挥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对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构筑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开掘传统艺术的丰富矿藏和深厚内涵

中国传统艺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既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北京故宫浑厚庄重的气派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相得益彰;苏州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让人身居其间“思与景谐,神与物游”。两处世界遗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智慧和光彩。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重视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主张顺应自然、物我浑一,在建筑语言上讲求虚实结合、点线丰富,以其形式之美、技艺之美、意蕴之美,为世代中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艺术色彩。

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传统艺术更是种类多样,特色鲜明。以历史悠久的中国书法为例,它通过篆、隶、楷、行、草等不同形态的书体,通过点线变化、字形组合、章法布白,展现神采气韵和节奏律动,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书法融会汉字之美、书者情感和中华美学精神,成为活在当下的文化遗产。

中国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被称作世界三大古戏剧。今天,中国戏曲历经千余年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一直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长久以来,中国戏曲通过“形于美”“动于情”“达于礼”“致于和”来实现其社会功能。许多经典剧目在主题意蕴上弘扬正气、褒奖忠义、鞭挞丑恶,让观众通过戏曲观照现实生活中的忠与奸、美与丑、善与恶,从而明辨是非、通情达理。

可以说,中国传统艺术凝结着历代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心血,是对现实生活体验和认知的凝练升华;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开掘传统艺术的丰富矿藏和深厚内涵,不仅要看到传统艺术的艺术价值,也要看到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看到传统艺术背后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传统艺术成为涵养当代中国人心灵的重要源泉。

  以传统艺术为载体,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华美学同源共生,为中华美学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也是今天我们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追求之一。世人熟知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近树沉雄,远树含烟,江面辽远开阔,渔人垂钓闲静,处处透露出崇尚自然、宁静淡泊之精神。苏轼《木石图》以简洁的一株枯树、一块怪石,画出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尤其是石上数枝焦墨竹叶的点缀,表现出傲然挺立的风骨。

中华美学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中国传统艺术亦“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的一种精当概括。立象以尽意,既是传统艺术评判的重要标准,也是古代艺术家们追求的至高境界。比如,京剧中表现骑马的程式“趟马”,不是牵一匹马到舞台上来,而是用马鞭来代替马,再配合圆场、翻身、卧鱼、砍身等技巧来作出打马或者是勒马等动作,形象表现骑马疾驰的状态。

我们的先人没有把传统艺术仅仅视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中国传统艺术以礼乐相济的原则、融合互通的精神、注重神韵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也为中华美学注入独特内涵。无论是中国书法字里行间的不事浮华、人书合一,中国水墨画的沉稳古雅、飘逸蕴藉,都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对于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传承传统艺术,也要从中华美学中汲取营养,以审美方式传播和彰显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结合时代条件,拓展传统艺术的美育价值

人类文化总是在历史的传承中实现积淀与拓展。传承是弘扬的基础,我们有责任传承好千百年来积淀的艺术传统,保存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与此同时,新的时代背景下,也需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养分,融入新的文化肌体。这就需要我们面向当代社会,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

用当代眼光打造中国传统艺术的时代精品。如今,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升温,传统艺术也需要进行当代表达。早在1986年,国家文物局就曾特批用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磬原件演奏,录制成《千古绝响》和《欢乐颂》两张唱片,让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乐重器重放异彩。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异彩纷呈。上海世博会场馆、北京APEC会议场馆等,都呈现出建筑艺术取径传统、再造传统的趋势。浙江美术馆白墙黛瓦、坡顶穿插,以其江南水墨画般的风韵成为“中国风”建筑的典型之一。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以沉浸式研戏、赏戏的方式,让观众在实景和妙趣的“穿越”中亲近经典戏曲剧目,感悟戏曲中的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学。通过传统艺术的流行表达,将中华文化丰富矿藏转化为富有教育意义和审美意蕴的美育精品,意义深远。

注重用传统艺术为青少年成长奠定基础。当前的学校教育,已经将中国传统艺术纳入艺术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中。我们应该持续加大力度,注重“整体联动、润物无声”,重视传承质量,打造一批精品校本课程和传统艺术项目,引导青少年全方位认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台前幕后发挥传承热情,在体验实践、学习传承中提升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年一代的品位和胸襟,更好地培根铸魂、温润心灵。

注重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今年上半年,曾经被京剧、越剧、粤剧等多个剧种演绎的《白蛇传》故事,被拍成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传统艺术与电影语言的跨界融合中,以超高清视频技术再现传统经典。类似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多。我们要主动适应当代人的信息接受方式、审美认知方式,不断丰富提炼传统艺术“标识”和“精髓”的方式方法,提升传统艺术传播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传承着历史,关系着未来。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不曾中断过的中华文明集大成者,以其对真、善、美的独特追求润心育人、固本培元,已经深深地熔铸在我们的历史与实践中。新征程上,我们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发挥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