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国:防疫措施优化带来中国经济更好预期

今年以来,受国际局势复杂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承受着一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和一些新的挑战。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根据疫情发展的新特征对防疫措施进行了科学调整,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新十条”)。这些新措施体现了科学性,强调防控措施的精准有效,不仅对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保障作用,更会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相信民间消费将会出现积极反弹,生产物流会获得更多活力,交通、旅游也会逐渐恢复正常,机场车站重回繁忙景象,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和预期也会明显增加。

就在“新十条”颁布的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其中,会议尤其提到两个“更好统筹”,以及“三稳”“四敢”。“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经济社会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实现中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要“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通过建立这样真抓实干的机制,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全面落实,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恢复发展。这些信息均释放出提振市场信心的强烈信号,也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确定性。

客观讲,人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心理预期在防疫政策调整之前已经出现积极变化,这主要是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推动。

首先,党的二十大报告坚定了我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报告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是“制度型开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更为明确、重点更为突出。此外,报告还提出要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这表明中国将更加重视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巩固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关系。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习近平主席启动举世瞩目的东南亚之行。6天5夜里,习近平主席密集出席30多场活动,运筹多边外交,引领双边关系,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紧接着,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等国际机构负责人和古巴、蒙古国、老挝等国的国家元首陆续访问中国。这些都表明,我国在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其次,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潜能。今年我国经济发展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亮点仍是值得关注的。例如高科技领域的突破和发展成就仍是醒目的,我国空间站的建设进展顺利,它标志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日益成熟,未来这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已接近40%,随着新基建的投资加强,新的增长动能正在逐步形成,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

最后,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较强的竞争力。今年我国外贸发展尽管面临多重压力,但整体表现仍实现了超预期增长,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收获了双增长,外贸的基本盘呈现相对稳定。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增长遥遥领先,成为我国出口新的增长点;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正在成为新的贸易竞争方式;民营企业的出口比例已超过60%,等等,这些因素是支撑我国外贸发展的基础和潜能所在,未来仍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竞争环境的形成将更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发展。再加上防疫措施进行了因时因势的优化完善,就此而言,我们更有理由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作者是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 霍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