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这场发布会回应防疫热点问题

12月2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

  一、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李斌: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体现了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政策,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变化,有助于把防控资源更加集中到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上来,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调整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李斌: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继续强化管理、强化服务、强化保障。

接下来,我们将依法依规对新冠病毒感染采取乙类预防控制措施,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的准备,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着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 常继乐:调整后防控措施重点主要是“三重一大”:一是加强重点人群保护。二是加强重点机构防控。三是做好重点行业防控。四是动态开展大型密闭场所防控和大型活动管理。另外,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

  三、调整为“乙类乙管”,防控措施有什么不同?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 常继乐:第一,在传染源发现方面,实施“乙类乙管”以后,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就诊、居民自我健康监测、重点人群检测等方式来发现感染者。各地要保证社区保留足够数量的便民核酸检测点,保证零售药店、网络销售电商要有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来满足居民的检测需求。

第二,在传染源的管理方面,实施“乙类乙管”以后,对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采取居家健康管理。

第三,在社会面的防控方面,调整为“乙类乙管”以后,社会面的防控措施更多集中在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取消或者减少对其他场所机构和人员活动的限制,尽量减少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四,在国境卫生检疫方面,实行“乙类乙管”以后,对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对入境物品不再采取预防性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也不再进行抽验。

  四、“乙类乙管”后如何满足患者诊疗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扩充发热门诊医疗资源方面,一是扩容发热门诊资源;二是推行分级诊疗;三是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四是多渠道增加药品供给。

重症患者救治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一是扩容全国的重症医疗资源;二是关口前移,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把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管理起来,根据他们的健康风险等级来实施分级健康管理;三是要求三级医院发挥重症救治的兜底保障作用,要求医疗机构扩容急诊接诊能力,扩容医院床位收治能力;四是强烈建议呼吁老年人能够加强疫苗接种,预防和降低重症和病亡的发生。

  五、如何防范调整后可能出现的资源挤兑、药品供应不足等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增加,继而可能会引发药品的供应不足,部分地区产生医疗挤兑甚至会引起公众的恐慌等现象。我们已经和正在积极针对这些风险进行有关准备,保障调整平稳过渡。

一是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疫苗接种。

二是加强药品的供应保障,千方百计的满足老百姓的用药需求。

三是通过在线健康咨询、科普等,鼓励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优先选择居家隔离治疗。对老年人等重症高风险人群,要摸清底数,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健康管理,提供转运、住院等绿色通道,确保应治尽治、应收尽收。

四是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机制,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建设,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

五是做好风险沟通,面向公众加强宣传倡导。

六是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和维持社会经济日常运行的工作人员。

七是加强病毒变异情况的监测,加强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等情况的监测,尽量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六、全国医疗资源储备能否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床位资源方面,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总的床位数是561.6万张,近期床位使用率在60%左右浮动。截至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8.1万张,也就是10万人有12.8张。全国重症床位资源总体来看是充足的。目前正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资源已接近临界值,需进一步扩充重症床位资源,或是加快重症床位的周转。

重症抢救设备方面,截至12月25日,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6.7万个,床旁血滤机(CRRT)是2.4万台,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是2600余台,有创呼吸机是13.1万台,无创呼吸机是15.7万台,监护仪是109万台,高流量吸氧仪是5.8万台。

目前来看,全国总体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是能够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

  七、所谓“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现在出现的所谓“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

不是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叫白肺。一般来讲,肺部炎症比较重,渗出的比较多时,也就是白色影像区域面积达70%到80%,在临床上称为白肺。这类患者在临床上,尤其是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但是这样的患者占比非常低。

不仅是新冠病毒,多个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炎症。治疗上讲,我们现在有成熟的专家共识和治疗方案。加强原发病的病因治疗,白肺患者中有相当部分可以好转。

  八、“乙类乙管”后仍要加强个人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 殷文武:实施“乙类乙管”之后,社会面的传染源更加不确定,更要做好个人防护。

一是坚持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健康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二是应该讲究卫生,注意自己的个人防护,要勤洗手、遵守咳嗽礼仪,居室保持清洁、常通风,必要时使用消毒剂。特别是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要规范佩戴口罩。三是积极接种疫苗,特别是老年人,要尽快接种。如果达到了加强接种的条件,也要尽快加强接种。四是做好健康监测和居家治疗。五是在疫情流行期间,还是要减少外出、减少聚集活动。上班通勤最好保持“两点一线”。一些重点人群,像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疫情期间最好少外出少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