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化防疫政策,提振全球信心

【环时深度】中国优化防疫政策,提振全球信心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中国政府因时因势不断优化完善防疫措施的做法,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很多国际媒体都在持续报道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沙特最大国际新闻网站“阿拉伯新闻”近日刊文称,“中国的果断为世界经济恢复提振了信心”。连日来,很多国际人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对中国的国际贡献表示感谢,并期待着能早日来华交流。旅居秘鲁的华裔学者吴剑还发出这样的感慨:“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病毒或许还会继续变异,或者又将出现其他新的病毒,人类依然要面临考验,但只要我们奉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就有理由继续保持乐观。”

“让中国防疫进入新的阶段”

很多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认为,疫情3年来,中国政府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在不该“躺平”的时候坚决不“躺平”,在需要调整的时候坚决平稳有序调整。蒙古国人文大学教师、中国问题学者楚伦爱登女士认为,中国国情很特殊,地广人多、地区发展水平也不完全一样,如果中国政府在疫情初期放松管控,后果不堪设想。防疫政策调整时,中国65.8%的80岁以上老年人已完成全程接种疫苗,现在又在加快提升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继续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

在蒙通社所属中文报纸《蒙古消息报》总编辑孟和图拉看来,中国人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确保了中国在制定防疫政策时可以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不断作出调整。孟和图拉还表示,防疫期间,中国老百姓自觉性强、纪律性强,中国社区的基层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秘鲁前卫生部长、著名医学专家杨·莫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的防疫举措展示出高效和高度的组织性。他表示,在流行病学警报、控制、诊断隔离和治疗等方面,离不开科学研究、统计、疫苗接种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离不开强有力的秩序和规划,离不开民众的理解和广泛参与。他认为,“这场疫情也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伟大而有纪律的国家”。

旅居秘鲁的华裔学者吴剑博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3年来,人类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病毒侵袭,也经历了突如其来的考验。病毒多次变异,中国也不断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都是为更好地从科学角度了解病毒,更好地保护国民健康。他认为,这一切落实到最基本的底线共识上,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而这正是中国政府这几年始终坚持的理念。

埃及《金字塔报》副总编辑苏努提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情况异常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国的防疫举措让他印象深刻,特别是中国坚持不懈地与病毒赛跑,快速有效处置聚集性疫情,阻断病毒的传播链。苏努提说,中国疫情初期到现在,始终坚持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他还提到,中国重视对老年人、婴幼儿等重点人群的保护。在苏努提看来,中国在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并没有刻舟求剑,没有拘泥于一个措施一个方面,而是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他表示:“这一回也一样,中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防疫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埃及共产党总书记萨拉赫·阿兹利表示,中国迄今已有效应对全球5波疫情的巨大冲击,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赢得了宝贵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阿兹利告诉记者:“事实证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防住疫情的同时,有序展开生产建设和各项社会活动,从而使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较合理的增长幅度。”

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疫情暴发初期以及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行之有效的抗疫政策拯救了大量生命,减少了病毒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同时也保证了经济一定速度的增长,尤其是当人们面对一个充满未知的新型病毒时,相关的防疫政策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大、老龄化趋势严峻的国家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但陈希也注意到,随着病毒传播力的提升,一些地方出现“层层加码”等问题,让防疫政策的贯彻执行出现了偏差。他认为,最近一系列政策的调整让中国防疫进入新的阶段。

“发展中国家接种最多的是中国疫苗”

“疫情期间,中国自己面临着那么多困难,但还是要选择帮助别的国家。守望相助、雪中送炭,我确实怀着感恩之心。”让孟和图拉如此感慨的是,中国在蒙古国疫情严重时无偿提供疫苗。她还称赞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很快,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采访中,蒙古国学者楚伦爱登、翻译家巴特尔夫等人都提到,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回应蒙方紧急需求,不仅向蒙古国提供疫苗援助,而且优先考虑和协助蒙方采购疫苗,充分体现了中国对蒙古国的高度重视。埃及共产党总书记阿兹利同样表示,疫情以来,中国向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先后向许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疫苗和抗疫物资,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

阿联酋沙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柴绍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国药集团和阿联酋G42集团合作的哈雅生物疫苗生产厂前不久在阿布扎比哈利法工业自贸区落成,他出席仪式时感触很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和阿联酋同舟共济,树立了全球团结抗疫的典范。阿联酋是全球首个与国药集团合作开展新冠灭活疫苗三期临床试验的国家,也是全球首个批准国药疫苗上市的国家。当地舆论认为,双方的疫苗合作造福阿中两国人民,也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疫苗公共产品作出贡献。

“过去3年里,中国在国际抗疫合作中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陈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全球疫苗接种的数据看,发展中国家接种最多的疫苗不是辉瑞或莫德纳的,而是来自中国、获得世卫组织认证的灭活疫苗。中国灭活疫苗有着很高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使更多国家能够获得疫苗,帮助它们逐渐从疫情中走出来。

陈希说,过去3年中,他作为学者参加过不少中美学界的会议,大家很期待能加强国际抗疫合作。他认为,随着两国人文交流的逐渐恢复,中美应在国际抗疫合作以及如何迎接下一次大流行病等领域开展有效合作。

谈到国际合作,《蒙古消息报》总编辑孟和图拉说:“疫情暴发后,一些西方国家借病毒污名化中国,还有一些西方媒体凭借对话语权的控制,大肆渲染污蔑中国,尤其是美国。本来疫情是无国界的,而西方却将疫情政治化,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想吃中国菜,再去逛逛街”

“我非常期待中国能早日开放口岸。我已经3年多没有到中国了。我打算先坐着火车去中国的二连浩特,吃几样地地道道的中国菜,再去逛逛街。”孟和图拉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蒙古国翻译家巴特尔夫也表示,他计划在明年中国春节后来中国参加一些学术合作项目。

除了学术和人文领域的交流预期增多外,逐步、有序调整防疫措施对于中国和全球经济也是最好的选择。德国《明镜》周刊的文章称,中国防疫政策的调整将使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更加乐观。德国工商业协会认为,中国优化防疫政策有助于稳定全球供应链,“让德国经济得到喘息”。德国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于尔根·马特斯撰文称,尽管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主义倾向在增加,但中国经济不孤立,部分行业在中国市场仍然有很强的增长潜力,德国汽车、化工等行业的大公司仍然希望在中国增加投资,以保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也将引起中小企业的效仿。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分析师奥利弗·罗特表示,中国正迈出恢复正常的重要一步,这也会给全球经济的回暖带来强劲的动力。

陈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短期内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与疫情相关的公共卫生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解决得越顺畅,就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增长”。陈希说,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贸、科技、人文等各领域的往来逐渐恢复,各国之间可以建立一个更加长期的疫情应对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