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人民观点)

  一方面要靠内循环牵引外循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要靠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在参与国际循环中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既可稳固和扩大国内循环基本盘,又能撬动和带动国际循环

自强彰显大国担当,合作谱写共赢篇章。一辆体格硕大、最大牵引组合总重达250吨的大件运输车在第五届进博会亮相,近日完成留购手续即将交付国内买家。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满一年,累计发送旅客850万人次、货物1120万吨。宝马集团沈阳里达工厂已投产,诺和诺德在天津第八次增资扩产,松下集团将冷链设备生产、销售等更多业务板块转移至中国。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达38.34万亿元,同比增长8.6%;前10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898.6亿元,同比增长14.4%。一份份亮眼“成绩单”,充分反映了我国推动内外循环顺畅联通、与世界共享市场机遇的决心与努力。

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发展的过程。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要靠内循环牵引外循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要靠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在参与国际循环中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明确提出“六个统筹”,其中之一是“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为我们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必须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大国经济的优势在于内部可循环,“国内大循环”是国民经济循环的“主体”。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达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这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和底气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既可稳固和扩大国内循环基本盘,又能撬动和带动国际循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唯有立足自身实际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才能够不惧国际风云变幻,在激发自身增长动能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就要使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好开放对拓展循环空间的作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才能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贸易、投资、人才、技术、能源资源的国际循环都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主动对照相关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展望未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中,国际循环部分的比例可能不像以往那样高,但其绝对规模还会持续扩大,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会逐步上升,对国内循环质量的提升带动作用会更加凸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会持续增大,给各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会持续增多。

艰难显勇毅,磨砺得玉成。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2023年发展有利因素增多,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一定能不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妥善应对好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0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