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首次召开中央人大工作会议,部署推进重要立法和人大工作重大事项,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贯穿人大工作始终,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持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治理的法律体系,推动人大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立法迈出新的步伐

本报记者 张天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2018年3月11日15时52分,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内,掌声雷鸣。

“我参与了国家根本法——宪法的修改,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让我对宪法权威和尊严肃然起敬。”谈到宪法修改情况,今年继续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马一德感叹道。

从保障反腐败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的监察法,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民法典;从守护中华母亲河的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到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保护法;从填补法律空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到被誉为宁静环境守护神的噪声污染防治法……5年来,任务重、覆盖广、数量多、节奏快、质量高成为立法的特点。

“立法走近百姓,征求我们的意见建议,深感责任重大!”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朱浜村村民黄冬难掩激动的心情。2023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昆山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座谈会,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的立法意见,黄冬就村民关心的“成员确认”“收益分配原则与顺序”等条款内容进行了积极讨论。

“会后,我们集中整理上报了此次座谈会中形成的30余条意见建议。”昆山市基层立法联系和人大代表联络服务中心主任宗晓星介绍,截至目前,昆山累计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34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提交意见建议1762条。

“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直达国家立法机关,立法为民、立法靠民、立法惠民成为群众看得见的‘全过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同志说,基层立法联系点总数已经达到32个,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覆盖区域人口达到5770多万人。

5年来,新时代国家立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法治迈向良法善治的新境界。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7件,修改法律111件次,作出法律解释1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52件次,制定修改法律和作出有关法律问题与重大问题决定的数量达到新高,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制度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监督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本报记者 倪 弋

“停车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道路停车费用,逾期未缴纳的进行催缴同时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此条地方性法规规定,有公民于2021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审查建议。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请制定机关说明情况,请执法部门提供有关规定实施情况;了解停车收费改革相关政策,询问审查建议人有何考虑,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走访居民127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机关对有关规定作出修改,调整完善罚款额度和程序,督促有关单位出台具体办法。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一个缩影。

对行政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开展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行宪法法律监督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持续努力和有力推动,备案审查工作全面开展、扎实推进,逐步实现显性化、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规范性文件在哪里,备案审查就跟到哪里”,5年来共接收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7261件;按照“有错必纠”原则,5年来累计督促推动制定机关修改完善或者废止各类规范性文件约2.5万件。

民生所系,监督所至。“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我们确实感到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垃圾处理变规范了,海洋环境也变好了。”从2018年开始,聚焦生态环保领域的突出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5年开展执法检查,持续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沉甸甸的成绩单。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紧盯经济运行重点难点问题,每年听取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定期跟踪监督经济运行情况;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实现四大类别国资管理情况监督全覆盖,为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加上了一道“安全门”……5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职责,在做好经常性法定监督的同时,突出助力三大攻坚战、司法民生领域热点问题等重点,监督职能进一步拓展,监督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监督实效明显增强。

代表履职得到充分保障

本报记者 金 歆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后,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与民法相关的内容,均依据民法典内容予以修改。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引用了民法典的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此前,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在中学阶段加强民法典专项法治教育的建议”。不久,代表就收到了回复,建议所提到的相关问题被积极解决。

作为代表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让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做到了件件有回音、有落实。5年来,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2282件议案和43750件建议,如今已全部办理完成。

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代表座谈、线上线下组织代表专题培训、常委会专题研究代表工作、委员长会议审议年度代表工作计划……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创新方式方法,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推动代表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2020年1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同列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在会议室里,55位全国人大代表大多来自基层一线,有采油工人、村支书、幼儿园园长、超市营业员、法律工作者……

“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条例,形成常态化的普法教育制度”“不仅要立新法,更要重视已有法律的完善”“拓展人大监督深度,强化监督结果实际应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提了多条建议。

探索建立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代表座谈机制,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密切同人大代表联系、同人民群众联系,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的重大创新之举。自2018年8月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召开座谈会17次,委员长、副委员长同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770人次代表面对面交流。

除了举行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以各种方式加强同代表的联系。目前,156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433名全国人大代表,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也建立起了直接联系代表机制,基本实现了联系基层代表全覆盖。

此外,为了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还采取网络远程视频、线下集中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等方式举办代表学习班。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了26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共有1.6万多人次全国人大代表参学。

自身建设持续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魏哲哲

2022年12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在这里举行。

这次会议,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第五年召开专一题目的学习交流会,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持续引向深入。

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缩影。5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夯实履职的思想政治组织基础,按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的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人大工作更好体现实践发展和人民要求。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运行机制,直接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功效的发挥。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2022年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决定……

5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锣密鼓地修改了多部有关人大制度的基本法律,不断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会议制度、议事程序和工作机制,加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升级更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这些修改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提供了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登录全国人大机关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完成身份信息注册后,就可以实现代表议案建议提出、交办、办理、沟通、答复、反馈、查询全环节在线办理。5年来,全国人大机关不断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和全国统一备案审查信息平台、网上信访平台、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等纷纷亮相,预算联网监督实现了全覆盖,人大工作插上“智慧羽翼”,持续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