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着中国特色的潮流文化开始大热,被人们称之为“国潮”。如今,构成“国潮”的元素变得更为多元,“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成为年轻一代的中国记忆。
努力在传统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使非遗技艺更富生命力,恰是在杭州余杭瓶窑镇掀起的新风尚。余杭纸伞、良渚玉雕、石濑花灯、风筝制作、瓶窑蚕桑……这些看似传统的“老手艺”,正在这片良渚古城遗址所在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非遗文化渐成新“国潮”
6月6日,位于瓶窑老街的非遗馆群正式揭牌开馆,“瓶窑老街非遗街区”和5个非遗基地也正式授牌成立。
非遗馆群包含良渚玉雕馆、余杭纸伞馆、瓶窑陶艺馆、风筝灯彩馆、蚕桑文化馆等5个非遗馆,瓶窑老街内还有法根糕点、朱一堂、中泰竹笛、径山茶、万隆酱鸭等各地“非遗”产品。
“非遗馆群是瓶窑老街非遗街区和文创区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本土非遗文化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让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和传承。”瓶窑镇党委委员周冬梅说。截至目前,瓶窑镇共有省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4个、区级非遗项目13个。之后,“非遗街区”还将继续吸引国内各地的“非遗”项目入驻。
为了适应现代审美,瓶窑镇的非遗传承人也不断的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创新。
余杭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程迪申,将风筝制作技艺送进校园非遗传承基地、文化礼堂、假日学校,让更多人了解到了风筝制作技艺。并且,他还创作出了仅有A4大小的“微型”风筝,让人们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放风筝,不再受到场地的限制。
而流传于瓶窑镇的石濑花灯,作为民间舞蹈项目,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的石濑花灯舞因缺乏观赏性,濒临失传。后来,瓶窑镇苕溪艺术团将朴素的舞蹈形式加以提升,对道具、音乐、服饰等加以改良,并增加了舞台表演功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90后”刘伟学是余杭纸伞非遗传承人刘有泉的孙子,打小热爱传统文化的他,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接过爷爷的手艺,从事起传统手工艺行业。他不断思考新形势下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创新,受邀参加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展览,还参加了淘宝造物节等潮流活动,并与知名IP、潮牌开展合作。
“很高兴能够入驻非遗馆,在这里传统的非遗技艺能够被更多人知晓、关注。”刘伟学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门古老的技艺,使非遗技艺更富生命力。
文旅融合再添新动能
传统文化的“老树开新花”,离不开重要平台载体的支撑作用。
在非遗馆群揭牌的当天,15个意向项目与瓶窑镇签订协议,包括自然造物民艺基地等3个文化创意类项目,良渚文明农耕文化园等4个农文旅融合类项目,以及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昆虫工场”等三个校地合作类项目和五个住宿餐饮类项目。
“此次签约的项目涵盖多个领域,但都与瓶窑镇文旅、文创产业紧密相关,都是现阶段我们招引到的重要项目。”瓶窑镇区域发展办(经发)主任姜鹏说。
在他看来,这些项目的引进将进一步完善瓶窑老街的文旅配套,打响瓶窑老街的品牌知名度,并释放产业集聚效应。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示馆内除了展示区块外,还有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技艺传授,让非遗文化能更好地活化传承。据介绍,未来非遗馆群还将组织开展各类研学活动,支持相关文创产品设计研发,成为一个活态保护和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
已成立7年的自然造物,是一个专注民艺创新性转化的平台。7年间,它的团队走过中国一千多个村落,拜访艺人几千位,拍摄了两百多部纪录片,活化改造民艺项目五十多项。
“从去年开始,我们一直努力在寻找合适的空间落地。瓶窑老街文化底蕴深厚,特别适合民艺民俗传统文化的回归,也能汇聚各类文化,互联互通协同发展。”自然造物创始人张书雁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为推动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瓶窑已先后出台多个扶持政策,帮助文旅、文创优质人才、项目在瓶窑落地生根,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底蕴深厚、业态多样的文旅街区。(张煜欢 王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