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艄公呦嗬来把船来搬?
……
陕北汉子一声吼,扬起黄河万丈潮。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漫长的时光流淌过这片土地,冲决出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刻下道道文明的足迹,给记忆留下层层年轮。
那些日子很久远了,如今九十二岁的老乡蒋志明依然清晰记得,毛泽东同志穿一身灰蓝旧军装,骑着白马和一群战士路过他家窑洞门前的情景。因为雨后路滑坡陡,马走不动了,毛泽东同志和年轻战士们一起牵着马匹前行。后来人们知道了,那会儿这片黄土高原和这里的人民张开深情的怀抱,悄悄守护了一个与中国命运有关的秘密——米脂县杨家沟村。
毛泽东同志当时给自己起一个化名“李得胜”。他弹弹烟灰,笑说,“李得胜”者,谓之占得天下公理必胜也。
初冬的一天傍晚,杨家沟坡上的一孔窑洞中,毛泽东同志一手夹烟,一手提着马灯,正在仔细研看军事地图。这时,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同志领着一位穿黑棉袄的年轻人走进窑洞,介绍说,主席,这是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同志,他来杨家沟开会,特意来看看您。
毛泽东同志赶紧下炕,笑着说:“小张同志,你领导了我几十天,管吃管住,真是好县委书记哟!”张俊贤同志不好意思,紧紧握住主席伸过来的大手说:“哪里哪里,是主席领导得好!”
毛泽东同志没有忘记,他率部转战到陕北佳县,最后三天大军断粮了。习仲勋同志找到张俊贤同志,要他一定想想办法。张俊贤同志问,要多少?习仲勋同志说,十二万斤。
对于只有不到十万人口的佳县来说,这可是天大的数字!张俊贤同志想了想,说:“把全县坚壁的粮食都拿出来,够一天;把地里的苞米谷子青稞都割了,能吃一天;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还能对付一天!”
毛泽东同志听说此事后,落泪了。三天后,中共中央机关顺利转移到米脂县杨家沟村。也正是在佳县的黄河岸边,李有源唱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选择:“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为人民求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亿万人民群众为支援革命,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儿郎送到战场上……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杨家沟,东渡黄河,前往晋绥。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从此响彻大江南北……
时光飞逝。2017年7月1日,陕北汉子朱兆飞站在杨家沟的高坡上,望着山上山下一排排古老的窑洞,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此刻,他将投入到中国大地上另一场伟大的“战役”——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去。
二
2017年6月29日,榆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公司的会议室,气氛有些紧张。此前,书记朱兆飞主动报名参加扶贫工作,经市领导同意,委派他出任米脂县寺沟村(后与坡上的杨家沟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第一书记。董事长李军召开公司全体员工会议,说,扶贫工程的重要意义大家都知道,但长年扎根农村帮贫扶弱不是件容易事,全公司都是朱书记的坚强后盾,要人要钱,朱书记说了算,点谁是谁!
很快,两名青年助手选定。当天上午10时,三人乘车向八十公里之外的杨家沟出发。那天大雾,崎岖的山路在雾中蜿蜒盘旋。车上,朱兆飞给两个小青年做了一番动员,还特别强调,咱们一定要扶真贫、真扶贫,扎下去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打不赢这场攻坚战决不收兵!
朱兆飞,1965年生,英眉朗目,白面长身,当过兵,做过榆林日报记者、榆能集团党委副书记等职。谁都没想到,朱兆飞会主动向市领导提出,希望下村去当第一书记。文件一下来,公司同仁、家人朋友莫不大吃一惊。榆林市米脂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前脱贫工作开展不顺,效果一直不佳。不久前,榆林市委领导班子做了调整,对扶贫工作重新安排,并立下军令状,要求全市贫困县区一定要在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政令如山,压力骤然加大,五十二岁的朱兆飞选择去米脂县寺沟村当第一书记,无疑是临危受命。
爬坡过沟,颠簸一路,小车驶进杨家沟的寺沟村。头天刚下过雨,地面泥泞不堪,朱兆飞干脆卷起裤腿,把鞋袜脱了,赤脚上阵。他爬到高坡上纵目四望,远近的高塬深沟裸露着层层黄土。村民们大都是老人,面色黝黑,衣衫陈旧,有的在劳作,有的在闲逛。一些泥头花脸的孩子围过来,好奇地瞅着他们。眼前的一切仿佛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显得苍凉、沉寂。走进村部,镇里、村里的干部们正忙成一团,填写村民家庭经济档案表格,细项之多,令朱兆飞等人惊讶不已。看村干部们太忙,朱兆飞和村支书蒋志格、村主任刘伟周进行了简单交流之后,便下去走访农户。
据统计,寺沟村共九十八户人家,其中有二十四家贫困户。面对贫瘠的山村,该怎么办?沉甸甸的使命,山一样压在朱兆飞的心头。
三
2019年10月,我到杨家沟采访,在路口随便找了十几位村民,坐在石头上聊天。一位年过六旬的村民说他叫张万金。我说,这名字好富贵呀!他说这是他奶奶给起的。父亲那辈四兄弟,名字中分别有“荣华富贵”四个字;到他这辈,名字中分别有“钱金银喜”四个字。他是老二,故名张万金。这里的百姓,勤劳坚韧,希望能用自己的汗水和双手,换来富足美好的生活。取名万金,也是长辈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望。奶奶还给他起了个乳名叫“摇钱儿”,即“摇钱树”的意思。
“摇钱树”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吗?不。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种下“摇钱树”“幸福树”的实践,正在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中一步步完成。朱兆飞来到杨家沟,要办的就是这件事。
很快,朱兆飞走遍了沟沟坎坎、家家户户,先召开全村党员会,征求意见;又召开村民代表会,听取民意。老乡们你一句我一句,意见纷纷。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朱兆飞眼前:农村改革初期包产到户,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决了当地人民的温饱问题。但这种个体分散的生产方式,也逐渐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失去了活力。贫困户很多因孤寡、老弱、病残致贫,靠“大水漫灌”的方式,根本无法完成“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要求。
深山朗月,灯光如豆。连续几个不眠之夜,朱兆飞苦苦思考杨家沟的脱贫之路。贫困户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翻身,平均分钱的办法也不行。能不能把他们拢到一起干点大事呢?蓦然间,他的脑子里跳出一个创想:杨家沟地理环境独特,革命历史底蕴深厚。可以利用好杨家沟的自然资源,把“红色旅游”和“绿色经营”结合起来,将一家一户的扶贫金集中起来投入新产业。朱兆飞感觉思路渐开——把土地、圈舍、基础设施折合成集体资产,实行集体控股、个人分红,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贫困户们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找到新思路,朱兆飞振奋不已,思绪如潮。在扶贫日记里,他对这个创想进行一次次论证和丰富。字里行间,充满着热情,充盈着干劲。
在朱兆飞的设想里,发挥好集体经济的作用,是重要一环。
以朱兆飞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他选择了一个当初让村民们抵触、如今令村民们惊喜的绿色产业——养殖本地特有的黑毛土猪。
没资金怎么办?政府投资需要考察、报告、审批等环节。但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打开思路找财源。后来,朱兆飞的好战友——榆林文旅公司董事长李军对他的创想大加赞赏,当即决定公司先投十万元。
朱兆飞和助手再次走进贫困户的窑洞,热情宣讲“红色旅游+绿色经营”的“双轮驱动”方案。哪成想,老乡们还是冷脸如霜,眼睛望着窗外。你们是不是给杨家沟画了个“大饼”啊?再说黑毛土猪生长慢,存栏时间长,成本高,卖不上价钱,还不亏个底儿掉?
朱兆飞明白,老乡们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口号没用,关键得看行动。那就干起来看!
文投公司的十万元扶助资金到账,四千平方米的养殖场地点选定,建筑工程队的数台挖沟机、推土机、运输车,轰轰隆隆进村开工了。为节省资金,养殖场以及规模较大的通路、通电、通水、办公区和饲料加工间等设计方案,都在朱兆飞的扶贫日记上一笔笔勾画出来,连门窗大小、台阶尺寸都标得一清二楚。有些原材料一时买不起,就东借西凑——两百根钢管就是从一家公司借来的。一时间杨家沟成了大工地,到处机声隆隆,热火朝天。
朱兆飞天天在工地上摸爬滚打,满身土,两脚泥,一块砖是否砌整齐了都要严格把关。一开始,村民们都远远地看着;后来,几位老党员、村干部被感动了,默默进场帮忙;再后来,全村男女老少,带上铁锹、扁担、水桶都赶来了。钱不够了,老支书巩玉智、村支书蒋志格、老党员姜建生先后送来一万元现金,说这是他们自家的积蓄,先拿去用吧。七十多岁的老贫困户王有冻也送来五千元,说要入股。老人家真诚地说:“你们实打实干起来了,我放心。”
村里有位聋哑青年小蒋,与人交流的唯一方式就是微笑。走访蒋家时,朱兆飞了解到,小蒋有个弟弟,因过失犯罪进了监狱。兄弟俩感情深,小蒋每每看到弟弟的照片便泪流不止。朱兆飞想,扶贫要暖心。2017年10月31日,他开车拉上小蒋,去榆林监狱探望他的弟弟。兄弟俩见了面抱头痛哭,朱兆飞和在场狱警也不禁流泪。朱兆飞说,现在国家对杨家沟展开大规模扶贫工作,你在狱中要好好改造自己,争取立功减刑,早点回村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小蒋的弟弟抹着眼泪道,谢谢朱书记对我的关心爱护,今后您看我的行动!
杨家沟的变化和朱兆飞的付出感动了小蒋。此后每次见到朱兆飞,他都笑呵呵地竖起大拇指。不同的季节,他还会从山上采来不同的水果,红苹果、黄梨、红枣等等送给朱兆飞。小蒋没上过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有一天他把朱兆飞拉进办公室,在一张纸上认认真真写下“朱兆飞”三个大字,然后指指院子里的公示板,开心地笑起来。显然,这是他从公示板上一笔一画学来的。数天后,工地上一个焊工病倒了,小蒋抄起家伙就干,朱兆飞和村民们这才发现,小蒋竟然有一手焊工手艺!他的父亲说,那可能是他少年时候到县城帮人干活儿学来的。这也是小蒋第一次在全村人面前亮出自己的绝活儿。
朱兆飞的行动,犹如一张大犁,翻开了沉寂的土地,让穷困的山沟变了样,让乡亲们看到了日子的希望。
这一天,几位非贫困户上门提建议说,养殖互助合作社要成立了,国家给贫困户的五千元扶贫金可以入股分红,而我们和贫困户的生活水平其实差不多,确定贫困户的红线是人均年收入低于三千零一十五元,而我们家恰好是三千零一十六元或者多一点,就划在红线外,入不了合作社,我们也很想加入。更何况村上的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本就是属于集体的。
真是智慧来自群众,朱兆飞一听,豁然开朗。是啊,完全应该把非贫困户吸收进来,请他们自愿入股。这样合作社就可以做强做大,以强带弱,互帮互助,尽快实现共同富裕。在当天的日记上,朱兆飞写道:“通过合作社模式,当地资源变资产,扶贫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个体生产变集体合作,让村民自选劳动岗位,人人有事做,真是皆大欢喜啊!”
之后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全村热情高涨,一呼百应。村民大会上,所有股民在合作社协议书上庄严地按下红手印。老支书巩玉智激动地说,当年我领着大家按下了包产到户的红手印,这回又按下了合作互助的红手印。我看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全场的乡亲笑开了花,张张笑脸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古老的黄土高坡。之后,村民们商议制订合作社章程,选举理事会成员,朱兆飞当选监事长。2017年8月29日上午,寺沟村红旗飘扬,锣鼓喧天,举行了隆重的“亨亨养殖合作社”挂牌仪式,全体村民到齐,一百多头黑毛土猪进圈。
如今,杨家沟村获得榆林市“脱贫攻坚示范村”等多项荣誉,朱兆飞也捧回省市县“脱贫致富带头人”等一堆奖状。2017年12月19日,一则报道《山沟沟“第一书记”让贫困山村蜕变》在网上广泛传播。朱兆飞在日记中写道:“杨家沟一下红遍大江南北,我也成红人了。但我问心无愧,我们付出了,没有一点夸张,怎样做的就是怎样说的。”
四
2017年底,寺沟村与杨家沟村合并,贫困户变为一百二十五户。肩上的责任重了,朱兆飞的雄心却更大了。经他一手策划的“红色旅游+绿色经营”双轮驱动模式,在这片热土上展开了更宏阔的图景。从2017年到2019年,通组通户道路全部硬化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一孔孔战时的破旧窑洞重新修整并恢复旧貌,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中央下属的政治部、西北局、新华社、公安处等多处旧址,统一规划改建为红色遗址展览馆。每到年节,车辆如潮,游人上万。
与此同时,杨家沟的绿色经济也惠及全村。满身汗水的朱兆飞晒得黝黑,天天出工,一会儿变农夫,一会儿变园丁。他们的养殖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在小动物园里,孔雀、鸵鸟、鸳鸯、野鸭、鸽子和各色观赏鱼共处一园,其乐融融。坡上坡下的良田两侧,构筑起近一米深的水泥泄洪渠,基本上解决了山洪冲毁庄稼的问题。
2018年,养殖业大获成功,黑毛猪供不应求,年底户均分红四千元。2019年6月二次分红,户均三千元。不过一年半时间,村民的本金就全部收回,还赚了两千元。2019年收入进一步增加。提起当初朱兆飞力排众议,铁心发展绿色养猪业,大伙儿都心服口服,说真是神了,你能掐会算啊?2020年春,受疫情影响,市场略显萧条。可来杨家沟抢购黑毛猪、佳米驴的商贩依然络绎不绝。
2018年10月18日,杨家沟召开了贫困户脱贫退出的民主评议会,七十八户主动要求退出的全部符合标准。这真是民心民风民意的大转变。过去争着抢着当贫困户,现在个个长了志气。老乡们说,这年头你总戴着贫困户的帽子,儿子连媳妇都找不到啊!
历经三年砥砺奋斗,杨家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合作社总资产翻了六倍多,期待已久的好日子终于到来。
朱兆飞领我在全村转了一圈。养殖场里干净整洁,五百多头存栏的黑毛猪大的有三百多斤,小的也有上百斤。近两百只长耳朵大眼睛的佳米驴皮毛发亮,欢实可爱。进入饲料加工间,两位村民正在用机器粉碎饲料。朱兆飞从地上抓了一把原料,一是苞米,二是黑豆。他一边嘎嘣嘎嘣咬着,一边分了一半给我,说,放心吃吧,没一点添加剂。我吃了一小把,是炒熟的,倍儿香!
上级规定,驻村干部每年驻村不得低于二百二十天。三年来,朱兆飞年年驻村在三百二十天以上,总共写了六大本四十万字以上的扶贫日记。每一天的工作、每一天的数字、每一天的喜怒哀乐,他都写得清清楚楚,感人至深。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朱兆飞以他的担当精神,把自己全身心地交给了杨家沟。他说:“杨家沟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我全部工作的出发点!”
新时代的扶贫政策,条条倾心为民,条条温暖人心。杨家沟的脱贫历程和发生的巨变,还有那座拔地而起的红色遗址展览馆,就是有力的证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