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股清泉流入农家,保康8.3万贫困群众吃上“安全水”

吃上安全水

阔步奔小康

最近

从马良镇赵家山村传来好消息

这个夏季

全村群众不仅没有因为干旱而缺水吃

村里的1000多亩烟叶还因为有水抗旱长势喜人

6月15日,记者在赵家山村村民杨培林的烟田里看到,他家请的民工正在用喷雾器给烟苗抗旱。说起吃上安全水后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老杨如数家珍。

马良镇赵家山村村民杨培林:“以前我们想发展产业没有水,遇到天旱完全就搞不了,现在有水了,旱灾对我们根本就没有影响,全部都拉这个自来水,我们搞这个烟叶就有很大的信心。”

走进保康县的村村寨寨,吃水难问题解决后,不仅给产业发展提供了水源保证,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村庄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马良镇漆园村安置点村民吴世瑞:“自从有了自来水以后,我们吃饭、穿衣、洗澡都特别方便,走出去人都特别精神。以前没有自来水的时候白衣服都不敢穿,洗了之后衣服都是黄颜色,有了自来水洗了穿出去跟买了新的一样。”

马良镇赵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赵祥华:“第一个就是解放了我们的生产力,可以安心的去搞产业发展了;第二个好处是水通了之后对我们每家每户的环境卫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比如说厕所革命,如果没有水的话农村这个厕所革命根本都实施不了;第三大好处也就是说,水通了之后对我们的产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过去我们发展养殖业因为没有水源,养猪就只能养一头两头,现在有水了,以后养50头100头都可以搞了。”

地处鄂西北深山的保康县,七成以上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地下溶洞暗河遍布,难以涵养水分,人畜饮水艰难。多年来,山区群众祖祖辈辈为水愁。到“十二五”时期末,全县仍有8.3万贫困群众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饮水问题。

马良镇漆园村三组村民张远政:“我们以前用水主要是靠天,冬夏或者秋夏连着干旱的话,我们就要吃宜昌那边黄马河的水,一去一来就是二十里路以上,一天只能挑两担水。”

“一定要从群众最难的事情办起“!2016年,时任保康县县长的张世伟通过调研后向全县发出总动员令,并将农村安全饮水作为全县“一号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彻底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

经过反复的勘测、钻探,2017年3月,施工队经过数十次勘测后,终于在赵家山村郝家冲探明喀斯特地貌地下河的基本走向。4月3日,当60根合金钻头连成的360米“神针”插入地下350米时,一股清泉汩汩流出;4月12日,当打到483米深时,出水量达到了100多立方米。经对水质进行鉴定,专家团队宣布,“地下水可作为自来水源,可解决800人的饮水问题”。

保康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文举:“按照县委主要领导“一线串珠”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开凿深井为依托、以兴建水厂为轴心、以铺设管网为引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跨村联片供水,形成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供水格局,最大限度地扩展了供水范围,让更多地群众得到了打井实惠。”

以赵家山村供水为突破口,保康县确定了集镇片区供水、重点贫困出列村集中供水、喀斯特地貌地区打井供水、一般非重点贫困村巩固提升供水四种供水类型,制定了分类施策方案,11个乡镇共克时艰,共同啃下贫困地区安全饮水这块“硬骨头”。

马良镇漆园村党支部书记周立诚:“目前就是实行三级管理这种方式来进行,运行效果非常好,老百姓感觉都非常满意,自来水基本达到全覆盖了,价格老百姓都承受得起。”

经过近3年的努力,保康县累计投资1.7亿元,彻底解决了8.3万贫困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同时还积极探索出引水、蓄水、管水、用水长效机制,在全县喀斯特地貌地区的27个村推广复制,确保贫困群众不仅有水吃,而且还要吃上安全水、卫生水。

保康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文举:“为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群众长期受益,我们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制定了“七项制度”。这七项制度就是:建立后续帮扶制度,巩固建设成果;建立管理队伍制度,对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实行专业化管理;建立运行管理制度,对全县农村供水工程实行公司化经营;建立水费征收制度,保证工程能长久良性运行;建立水质检测制度,保证饮水安全放心;建立资产管理制度,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加强供水工程日常维护。”

如今

在保康县

供水池点星罗棋布

供水管网纵横交错

“幸福水”流入千家万户

融媒体记者:李广儒 江彦佐 陈泉霖

编辑:正红

审核:李广儒  李运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