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城市的“里子”也出彩(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子)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更好满足民生之需

电力、通信、燃气、广播电视……城市管线布设,时常面临两难:架在空中,街道上方是难看的“蜘蛛网”;埋入地下,易腐蚀,维修不便,还常常会因施工被挖断。

如今,随着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难题正在逐步被破解。

从四川成都高新区一处隧道阶梯步行而下,到达地下近20米深处,一条宽11米、高2米的地下管廊呈现眼前。这里集中了自来水管、通信光纤、高压电缆等近百条管线,同处一“廊”,井然有序——地下管廊这一城市“里子”,跟高楼大厦的城市“面子”同样整洁。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城市地下管廊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升防汛抗洪和减灾救灾能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部署,成都着力推进地下管廊建设,统一规划、集中布局各类管线。迄今,全市地下管廊建成投运20多公里,50多条在建管廊总长度约167公里,覆盖绝大部分中心城区。

  集约管理,马路不再临时开挖

保养得好好的马路,为啥隔三差五被挖开?不少市民有此困惑。实际上,不是路面有问题,而是路面下暗埋的管线出了故障。为了维修,只得开挖马路。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让问题迎刃而解。

成都金融城附近,一条长3.4公里、宽16米的地下管廊正在浇筑成型。宽敞的管廊内部,将汇集电力、燃气、供水、通信等管线。

“按照规定,地下管廊每200米设有专门的入口、通风口,检修方便。”中建二局金融城地下管廊项目负责人伍政宇告诉记者,这处管廊建成后,埋线和维修都在管廊内完成,内部还有专门的检修车道。“各类管线分布在独立的舱室,即便某一类管线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其他管线。”根据成都出台的技术规范,地下管廊与周边道路、地库、地铁等其他地下构筑物一体化建设,以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

地下管廊也是“海绵城市”吸水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水防涝成为基本功能。以金融城地下管廊为例,内设雨水舱、回用水泵,对雨水进行收储回用。中建二局项目总工程师王浩介绍,雨量过大时,管廊中的雨水管线发挥排水功能,可有效提高城市防洪防汛能力。

设计精细,功能精准。6月25日,成都遭遇汛期以来最强降雨,汉州路地下管廊排洪舱当天排泄积雨最多时达每小时近千立方米。成都市管廊监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一遇到暴雨,这个路段就大量积水,严重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行。”

“地下管线就像城市的‘血管’,虽然隐身在人们视线之外,但一旦发生故障就像城市发生‘血栓’。”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梁柏清表示,将市政管线集约布设在地下管廊,即便发生“血栓”,也不用重复开挖道路,减少了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此外,在通风、干燥、监测便捷的地下管廊内,管线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得到成倍增加。”

  科技护航,确保运行安全稳定

6月10日9时许,由于通风口堵塞,汉州路地下管廊综合舱第五分区氧气浓度低于正常标准,传感器监测到这一异常情况后立即自动预警。成都地下综合管廊总控中心监控系统接到预警,自动启动管廊内风机换气,很快使氧气浓度恢复正常。

“控制中心是管理地下管廊的‘大脑’,由总控中心和多个分控中心构成,实现全域监控和片区巡查相结合。”成都市管廊监管服务中心主任曾小峰介绍,总控中心已于去年7月试运行,负责对全市地下管廊进行全域监控、指挥调度,确保管廊安全稳定运行。

在总控中心监测平台,轻点按钮,一处地下管廊的三维模型跃然眼前。“通过三维可视化管理界面模拟管廊运行状态,能够对管廊设施进行精细化管理。”总控中心工程师告诉记者,地下管廊往往与其他设施交汇编织,例如金融城地下管廊就与两条地铁以及10余条市政道路相交,“在复杂环境下,按照实际尺寸比例和光线环境进行模拟,再通过VR(虚拟现实)模拟管廊内各类突发事件,就能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安全是地下管廊的生命线。走进天府新区一处地下管廊,酷似红灯笼的消防装置分外醒目。“一旦发现火警或者甲烷、一氧化碳等气体超标,这个自动化装置便会报警或喷洒灭火粉。”管廊维护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有的管廊内还备有轨道机器人,一旦发现火警,能以20公里时速移行灭火。

“每公里地下管廊包含的消防、通风、监控与报警系统等七大类设备大约500个。”曾小峰介绍说,管廊内部的各类传感器对现场实景、温度、湿度、氧气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等保持着高敏感度监测,是管廊智能监控系统的“眼睛”和“鼻子”,配合控制中心这个“大脑”提高管廊运营维护效率和稳定性。

  精准施策,建设布局因地制宜

“以前,那么粗的污水管道直接横在马路旁,让人担心爆管或泄漏。”家住龙泉驿区洛带镇的居民李黎告诉记者,去年市政改造时,迁走了这处管道,隐患消除了,马路也变得宽敞、美观。

露天管道迁走,地下管廊有一功。去年11月,地下管廊建至附近,正好将这处污水管道顺势收纳入内。

“改造后,洛带镇这条污水管道深藏在地下40米处的管廊内,布设了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安全有了保障。”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市政处负责人张黎青说,管线分类入廊,合理布局,不仅能丰富城市“里子”功能,也让城市“面子”更整洁。

绿树成荫,花开如画,喷水池水色清亮……在天府新区兴隆湖畔,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绿地公园,就建在地下管廊所在地面上。

“地下是污水管廊,地上是绿地公园。”中建三局项目经理宦小松告诉记者,管廊埋在公园地下20多米深处,与一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相连,实现给排水、再生水管道共用。部分污水经过净化,从地下管廊抽到地面成为公园的景观用水。

成都建设地下管廊,既注重同步推进、一举多得,也讲究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老城区的一些区域采用传统方式布局管线,如果在这些区域新建地下管廊,涉及大量建成设施的重新规划,影响大,成本高。这种情况下,只要原状布局的安全性有保障,就保持原状。”张黎青告诉记者,成都将地下管廊建设分为新建项目和老城区改扩建项目两类,充分考虑新老城区、地理条件、道路断面等因素,对是否将管线统一纳入地下廊道,遵循“宜入则入”原则,不搞“一刀切”。

按照规划,到2035年,成都全市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有望突破1000公里。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10日 01 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