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
盼望着
暑假终于来了
紧张的考期终于结束
没日没夜的挑灯夜读也告一段落
屏幕前的你是否
已经准备好迎接愉快的假期了呢
旅游、社会实践、宅在家、出门旅行……
无论何时何地
安全问题从不放假
如何防疫情 防溺水 防诈骗?
快查收这份暑期安全指南
有备无患!
防疫安全
1、减少远距离出行,不去中高风险地区游玩。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在封闭的公共场合一定要佩戴口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3、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避免产生过度疲劳。
4、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钟。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5、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居家隔离休息,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及早就医。
游泳安全
1.不在河边、亲水平台、工地水塘等区域玩耍。
2.不捡拾掉入河道等水域的物品。
3.不在河道边洗东西、钓鱼虾等。
4.不在河道、湖泊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场所戏水或游泳。
5.不在游泳池里嬉戏打闹。
6.发现同伴溺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同时可向溺水者抛救生圈、泡沫板、救生绳等,但不可盲目施救。
安全自救:
1.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
2.放松全身,让身体飘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
3.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4.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用电安全
1. 要在家长的指导下逐步学会使用家用电器。2. 不要乱动、乱接电线、灯头、插座等。3. 不要在标有“高压危险”的地方玩耍。
用火安全
1. 不玩火,不携带火种,发现火灾不得逞能上前灭火,要及时报告大人或报警。
2. 家长不在家时,不使用煤气、液化气灶具等。
3. 燃放烟花爆竹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做到不放或在家长的指导下燃放。
交通安全
提高交通安全意识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发生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若没有交通安全意识很容易带来生命之忧。以下两点是大家必须掌握并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的。
1、在道路上行走,应走人行道,无人行道时靠右边行走。走路时要集中精力,不与机动车抢道,不突然横穿马路、翻越护拦,过街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不进入标有“禁止行人通行”、“危险”等标志的地方。
2、乘坐交通工具。乘坐市内公共交通等车停稳后,依次上车,不挤不抢。车辆行驶中不得把身体伸出窗外;乘坐长途客车、中巴车时不能贪图便宜,乘坐车况不好的车,不要乘坐“黑巴”、“摩的”等。不乘坐无证照车辆。
防 诈 骗
01 传销
1.传销组织经常打着“创业、就业”的幌子,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诱骗求职人员参加各类传销组织。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活跃群体,被传销组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审核不严等漏洞精准“设钩”,在求职、交友等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很容易落入陷阱。
2.树立正确就业观,端正心态,稳步就业,不要妄想一蹴而就。
3.提高警惕,提升对传销组织行骗套路的觉察能力。
02 刷单兼职
1.诈骗分子利用学生想轻松赚取零花钱的诉求,通过网络等平台发布兼职刷单的小广告。当学生做第一单任务时,诈骗分子会返还本金并支付佣金,令学生放松警惕并继续投入本钱做任务。当交易达到一定数量后,诈骗分子就会切断与被诈骗人的联系,就此消失。
2.不轻信网上刷单广告内容,保管好个人信息,常用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杀毒。
3.在选择网上兼职工作时,一定要理智,不被“高额回报”迷惑,切记“贪小便宜吃大亏”的道理。
03 校园贷
1.校园贷诈骗大多是以“免抵押、低利息”为诱饵诱导大学生贷款,要求缴纳贷款“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等费用,甚至要求学生提供隐私照片、视频、身份证和家属电话号码等作为贷款抵押和担保。学生如不能如期还款,不仅需要承担债务压力,还会遭受胁迫和勒索,甚至走上极端的道路,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2.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充分认识网络不良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3.要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4.要积极学习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远离不良网贷行为。
04 网络交易
诈骗分子通过搜索引擎、QQ等方式诱骗用户进入虚假的购物网站进行消费,消费者消费后不会收到任何商品。
或通过集赞、砍价、抽奖、链接等形式,植入病毒盗取用户个人信息,达到行骗目的。
一定要注意:
①不轻易在网站上注册和泄露个人隐私信息 。
②在官方平台进行买卖交易,不要轻易相信第三方个人买家或卖家。
③不轻易点击或扫取陌生人发的网页链接和二维码。
05 冒充“熟人”来行骗
1.诈骗分子冒充教育部门人员或机构工作人员,通过短信、QQ、微信等形式以诸如核对身份、卡账未还、家人遇难等理由引导操作进行转帐;
2.或冒充“遇困”老乡,以家乡话套近乎,博取同情;
3.或冒充社会人士,吹嘘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宣称可以帮忙解决经济或工作上的困难为诱饵,骗取被害人的信任,骗取钱财后逃之夭夭。
一定要注意:
①收到好友或是亲友等“熟人”发来要求转账消息时,一定要拨打对方电话进行核实。
②在聊天中如涉及汇款,一定要谨慎,以防钱财两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