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昉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推进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推进服务供给更加均等、推进服务领域更加多样、推进数字化支撑更加扎实、推进服务人才更加专业五方面重点工作内容,旨在实现政策普惠公平、服务普惠可及、数据普惠开放,推动各地公共服务覆盖更广、效能更高、服务更好、体验更优。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具有公益属性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等服务,对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宋河发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9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培章表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模式加速涌现,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寄予更高期待,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实施方案》对于提高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促进科技创新以及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宋河发认为。
为推进服务主体更加多元,《实施方案》提出广泛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情报机构、公共图书馆、行业组织等,积极参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建设。
“强观察”栏目梳理发现,截至2022年6月,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共同推广的项目,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已分四批建成101家,圆满完成首期建设目标。截至2022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已联合教育部建设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03家。
在推进服务供给更加均等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宋河发建议,地方政府要编制发布知识产权证明事项清单,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查”。
为推进数字化支撑更加扎实,《实施方案》在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知识产权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建设、加大知识产权数据资源供给力度等方面作出部署。
“要完善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目录,开发一批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供不同的产业创新主体使用。支持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商标数据库,尤其要解决产业被‘卡脖子’的自主可控问题,通过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做好预警预测来支撑发展。”宋河发表示。
此外,为推进服务领域更加多样,《实施方案》重点面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领域新业态、乡村振兴等领域,强化公共服务保障。为推进服务人才更加专业,《实施方案》提出,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机制,为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发展奠定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