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恩施市沙子坝滑坡体上方,工作人员安装便携式移动气象站,精准监测气象,服务抢险救援。 (视界网 张洪刚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通讯员 陈发志 黄晓
“大家加把劲,争取6点前完工,为接下来的降雨做好准备。”7月25日16时许,恩施市沙子坝滑坡体上方的北区,恩施市应急管理局局长何荣满头大汗,和工人们在泥地里抢架2条长1.7公里的排水管道。根据预报,当天,该区域将降下滑坡后首场大雨,滑坡体面临再次位移的风险。
此前,何荣和工作人员连夜奋战,花近20小时排完滑坡体上方2万方水库水量,解决了滑坡体“头顶一盆水”的危险。18时许,管道架设完毕,水流成功排向滑坡体另一侧。
大雨可能会导致滑坡体下滑,清江再次形成堰塞湖。上下游乡镇24小时严阵以待,防止村民进入低洼处。
22时,指挥部内,灯火通明,恩施州主要负责人紧盯监控画面,查看滑坡体变化。当晚,专家、武警、公安、消防、民兵等600余人应急处置力量备勤抢险。但大雨并未如期而至。
7月26日8时,大雨突降,并伴有大风,大家的心提到嗓子眼。
“请监测点传输灾害现场无人机航拍画面。”接到指挥部指令,滑坡体对岸的田凤坪村监测点,消防救援支队通信员徐朋伟操作无人机起飞,无人机沿着滑坡体和河道分别飞行约1公里,实时监测画面立即传至指挥部。河道内,堰塞体水流已经改道,十分湍急。滑坡体流入清江的水流也未增多。“滑坡体北区的引流起到很大作用,未形成汇流,冲刷滑坡体。”恩施州应急管理局局长程飞说。
来自技术组的数据显示,7月25日18时至26日18时,马者村降雨量50.6毫米,上游来水冲刷堰塞体,导致堰塞体水流改道、变宽,流量加大,堰塞湖内24小时水位下降5.5米。17个专业监测点和人工巡查发现,滑坡体并未出现明显位移。
“最危险的一天,我们挺住了!”
7月26日18时许,雨过天晴,天边出现晚霞。沙子坝滑坡现场应急指挥部内,众人长舒一口气。
“目前,滑坡体比较稳定,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即将转入灾害治理和灾后恢复重建。”7月27日9时许,指挥部总结“战果”。
滑坡体如何治理?受灾群众如何安置?技术组相关负责人介绍,物探报告、地勘报告等相继出台,将为滑坡体片区综合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恩施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加快推进滑坡体核心区域受灾群众安置、受损道路修复、滑坡体片区综合治理等工程。安置重建工作将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要求,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目前,集中安置点选址正在筛选、论证中。“路基路面破坏严重的233省道,是通往恩施大峡谷景区的重要通道,我们将尽快实施省道改线重建工程,并修复其他道路。”该负责人表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