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管建涛、杨思琪、杨喆
青翠的辣椒、火红的樱桃、湛蓝水域中的水产品……近年来,黑土地上兴起不少特色产业。这些舌尖上的美味,一头连着农民腰包,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圆了一个个七彩小康梦。
湛蓝水域中收获幸福晚年
凌晨3点,天色微明,55岁的李来印迎着清风走在湖边木栈道上,提着螃蟹笼子开始一天的劳作。3年前的他想不到,大银鱼、胖头鱼、螃蟹……这一筐筐水产会成为开启幸福的金钥匙。
李来印所在的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素有“西北风口”之称。20世纪末,这个县生态遭受破坏,农牧产业受到影响,被评为贫困县。
李来印家在连环湖镇温德沟子村,由于妻子和孙子患病,本不富裕的家庭欠下不少外债。加上土地“薄”,种粮收入一年只有数千元,李来印成了贫困户。
穷则思变。随着当地推进造林工程,植被不断得到恢复,水系重新恢复活力,渔业开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李来印来到连环湖渔业有限公司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一年能工作8个月。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近年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推动水产品由“原字号”向“精字号”转变。全县现有小型鱼品深加工企业1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2019年水产品产量达到5.1万吨,产值9.8亿元。
“一想到我们养的鱼卖到了内地大市场、甚至远销台湾地区,老骄傲了!”得益于渔业发展,李来印脱贫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也于2018年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辣椒里淘出火红生活
尖椒、麻椒、大辣椒……这满眼的青翠欲滴象征着王志中火红的生活。早6点,68岁的王志中来到向秋蔬菜种植合作社,将一袋袋辣椒打包、装车,发往山东等地。
王志中是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兴镇海兴村一名脱贫户。由于爱人双目失明,他不能离家打工,老两口的生活一度难以为继。
2013年,村里种植辣椒的能人高向秋成立了合作社。不久后,王志中来合作社打工,扣大棚、除草、栽苗、采摘,从初春到深秋,几乎全年无休。
“以前村里没像样的产业,种玉米一年忙到头不够吃喝,哪像现在一天能挣100多元,年收入2万多元。”王志中说,在家门口有了工作,日子好起来了。
据统计,去年合作社种植各类辣椒1万亩,带动农户270多户,其中贫困户98户,每户增收1.2万元到2.4万元。
合作社一直重视种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已经培养6名专职农业技术员,提升了辣椒品质,为脱贫致富保驾护航。
按照合作社规划,今年春天种完辣椒后,在腾出来的大棚里种香瓜,之后再种角瓜、豆角,最后种香菜,种植期可延长到11月,收入也将翻倍。
大樱桃结出小康梦
在黑龙江省同江市三村镇三村村一处果蔬基地里,30栋温室大棚排列整齐,樱桃树上一片红……
“这就是我们的‘脱贫果’了!”同江市三村镇镇长程忠宝说,今年村里樱桃销售收入已近90万元,其中约60万元用于带动贫困户。
2015年三村村启动建设果蔬基地,总投资达3100多万元,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为村集体创造效益。除去园区土地租赁费,收益的80%用于带动贫困户增收,20%为村集体收入。
连日来,三村村贫困户宿孝森在果蔬基地忙着给樱桃树修剪枝条、除草、浇水。“现在樱桃树进入了‘月子期’,照顾树就像伺候产妇一样,来年就到丰产期了。”宿孝森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
60岁的宿孝森因病致贫,2014年做了心脏手术,欠下不少外债,一度失去活下去的勇气。“那时就觉得拖累家人,心理压力很大。”回想过去,宿孝森不禁叹了口气。
被列为贫困户后,宿孝森享受了很多扶贫政策,重燃起生活的希望。如今,三村村包括宿孝森在内的68户贫困户,每户认领了两棵樱桃树,樱桃树丰果期产生收益的10%作为定向收入促进增收。
“大家这么帮我,我也得好好干,把劳动果实分享给大伙儿,一块儿圆上小康梦!”宿孝森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