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通讯员 何武涛 洪安洋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在这个属于军人的节日里,省军区和驻鄂部队官兵,或坚守战位,或苦练本领,像平常的每个日子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勇毅无畏、牺牲奉献,才有了祖国的和平、人民的安宁。
致敬!这些时代最可爱的人。
空降兵某旅班长张航——
高原实弹锤炼精兵
空降兵某旅官兵的节日,从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实兵实弹演练开始。
随着口令下达,空降兵某旅班长张航,带领全班第一个向前沿阵地快速突进,指挥全班密切协同配合,充分利用车载火炮、轻机枪、手榴弹等多种火器对敌实施打击。
区别于以往在平原地区的训练,在高原每下达一条战斗指令都会气喘吁吁,每完成一个战术动作都要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但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并非是战士面临的最大挑战,全程实弹检验和近20余种战场特情,让张航和全班如临真实战场。
“你班遭敌暗堡火力打击,前进受阻,处置!”在向前沿阵地突进过程中,导调组随即给出战场情况,张航第一时间命令车载火力对敌暗堡进行压制,载员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使用攻坚弹对敌暗堡实施摧毁,一时间枪炮声不绝于耳。
人车协同进攻过程中,张航带领全班战士交替掩护,载员下车引导战车向前突击,头顶上飞过的子弹和炮弹,让全班每个人本能地将身体压到最低,真枪实弹的演练环境对战士们的心理是前所未有的考验,逼着每一个人进入战斗角色,融入战场环境。
成功开辟通路后,张航带领全班战士相继完成协同攻击、抗敌冲击等10个演练内容,顺利到达纵深地域。演练的最后一个课目需要他们围绕一栋场景模拟楼房展开搜剿,所有窗户和制高点均设置了自动隐显靶作为火力点,搜剿过程中他们必须及时发现、果断射击,否则就有可能被判阵亡。
张航带领全班抵近建筑物后,第一时间将外围火力点全部清除。建筑内的目标无法采取轻武器直射的方式实施打击,必须将手榴弹精准投掷到长宽均不到2米的窗户内,即便设置了必要的防护坑,这样的“危险操作”对于张航他们来说也是第一次。
对标实战要求,张航果断命令副班长白洋洋使用手榴弹对建筑内“敌人”进行清除。拉保险环、投掷、卧倒,随着一声巨响,建筑内“敌人”被成功清剿,夺控任务顺利完成,此时距离战斗打响已经过去近2个小时。
“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条件下投掷手榴弹还是第一次,说不害怕、不紧张那是假的。” 演练结束后,白洋洋感慨地说,“这是练就打赢本领很好的一次淬炼。”
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女兵邓智清——
驻训场上不输男兵
“嘟嘟……”8月1日,长江湖北段某水域,伴着司号员的起床号声,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指挥通信连的女兵开始了一天的野外驻训。
“向右看齐!”班长邓智清个子不高,眼睛炯炯有神,显得十分干练果敢。
“昨天我们女兵刚搭建好帐篷,今天要抽时间把排水沟挖好,还要在帐篷周围垒一些沙袋。”说话的工夫,邓智清来到住宿区,这是一片刚刚被女兵平整过的场地。
“别看她个子小小的,可是我们女兵心中的偶像!”列兵赵秋月介绍,指挥车上架天线、车外打地钉、车内操作计算机……邓智清总是想在前、做在前、冲在前。
对于没有野外驻训经验的人来说,挖排水沟是一个考验。“你看,这会儿邓班长已经带着大家开始丈量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了!”列兵杨琴琴放下手中的锹,擦了把汗指着不远处说。
“班长!这边有树根!挖不动咋办?”
邓智清一边挥动铁锹一边讲:“你可以在树根下面把土掏出来,这样就通水了。”挖完沟,就要垒沙袋,邓智清教大家用铁锹将沙袋拍得整整齐齐,既好看又防水。在邓智清的带领下,女兵们很快掌握了挖排水沟的技巧。
中午,帐篷外气温高达摄氏30多度。女兵们脚踩泥泞,肩扛沙袋,迷彩服被染成了土黄色,雨水汗水交织在一起。看到这一幕,教导员金勇感慨地说:“这些女兵去抗洪一线也一定不比男兵差。”
“练兵没有间歇期,战场上不分男女。”邓智清说,虽然她们不能像兄弟连队那样奋战在抗洪一线,但在江边的驻训场,女兵一定不比男兵差。
武警咸宁支队执勤一中队班长姜奎——
大山深处度过第12个建军节
今年“八一”,是姜奎在山中执勤点度过的第12个建军节。
执勤点驻守在咸宁一座无名深山里,山上竹林成海,官兵们的宿舍楼就隐藏在竹林深处。这里距离最近的村子也有10公里,除了风打竹叶、鸟鸣林间,四周总是静悄悄的。
姜奎是武警咸宁支队执勤一中队一班班长,司务长、维修工、炊事员、文书……12年来他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没离开过这座山。
8月1日一早,他就往山上赶,炊事员韦杰荣生病了,他赶来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
阳光下,一面军旗如同一团火。上午,一场宣誓活动开始了。
排长彭春峪告诉姜奎,上等兵曹忠民最近考学落榜了,他想通过这次宣誓活动给他鼓鼓劲。
姜奎走到曹忠民面前,讲了一个难忘的故事:4年前的一个冬天,大雪封山,战士们只能徒步下山把吃的扛上来。姜奎为执勤点上官兵吃菜问题绞尽脑汁,四处开垦播种。有一年,他在砂石土沟里撒下的南瓜籽竟然冒出嫩芽,秋天还结出了一个个金黄的大南瓜。
“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在贫瘠的土地上南瓜籽也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姜奎的故事,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为纪念这个特别的节日,姜奎决定带领大家自办一场晚会,大家纷纷拿出口琴、笛子、吉他……分头准备节目。
夜幕降临,姜奎正忙着布置舞台,曹忠民悄悄拉住他说:“班长,我来准备个板报当舞台背景怎么样?我敬佩的人不多,你算一个。”“我就等你的大作了。只要继续努力,你一定会考上理想的军校!”姜奎笑着说。
八一过后,姜奎和战友们仍将在大山深处继续坚守,用青春热血书写军人担当。
驻汉空军某部装填班班长任万立——
导弹装填再快一秒
“号手就位,架升,架进……”8月1日上午,驻汉空军某部训练场上,班长任万立正带领着导弹装填班开展导弹装填训练,只见装填车与发射车快速精准对接,各号手第一时间就位,口令声此起彼伏,操作动作密切衔接。
指挥员任万立一边指挥操作,一边拿着摄像机进行训练拍摄,号手的每个操作细节都被他录制下来。
“录视频是为了回看训练过程,纠正痼癖动作,进一步规范训练流程,提高训练质效。”任万立介绍,导弹装填是地导部队快速补充火力、连续参加战斗的重要方式,操作中高度、方位、速度必须分毫不差,所以平时训练中必须严抓细节,始终做到训练实打实。
训练间隙,装填班各号手没有休息,而是集体回看了训练视频,他们边看边讨论。任万立说,训练中充分发扬军事民主,广泛征求各个号手的意见建议,优化操作程序,精简指挥口令,以实兵演练反复验证操作可行性,充分挖掘每个环节、每名号手的潜能。
“下面进行第二课时训练,导弹吊装检验。”说话间,任万立从口袋里掏出了秒表。
“开始!”随着口令下达,吊车战勤班的战友或飞身跨上装备平台,或一个箭步踏向预定位置。“嘟、嘟、嘟……”吊装环节,号手随着指挥员的哨子节奏声默契配合、紧张操作,一枚枚导弹从导弹运输装填车上快速、准确地吊装到导弹发射架上……
“这次成绩已经超过了训练大纲优秀水平近30秒。”任万立说,只要能够克服操作中的痼癖动作,速度还可以更快。说着,任万立走到吊装车下,为号手演示了规范操作。
训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任万立常对班里的战友们说,训练到一定层次水平后,每提高1秒都十分艰难,但明知其难也要迎难而上,因为走上战场快1秒就意味着可能获得先机。
装填专业训练中,为了练强理论功底,他将笔记本揣进口袋,随时记录操作感悟和动作技巧。为了提高操作速度,他将操作板贴在白墙上,废寝忘食地在墙壁上模拟操作,时间一久,白色墙壁上竟然留下了十几个手指印。一次次的自我较量,任万立超越了自我,在旅专业比武中,一举问鼎专业第一名,荣获“利箭尖兵”奖。
如今,任万立走上了班长岗位,他有了更宏大目标:下一次旅专业比武,要带领导弹装填班,拿下“利箭尖兵”班组奖。
中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一病区主任方庆——
看病坐诊紧张繁忙
8月1日早上7点,中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一病区主任方庆,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紧张而繁忙的工作。
当天是星期六,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除了一楼门诊,方庆还要负责二楼住院病人的诊疗工作,20多位住院病人中,其中不少是重症患者。
方庆换上白大褂,带着管床医护人员,对二楼住院病人进行查房。他一张张床位详细询问检查,与当班管床医生及患者交流,叮嘱注意事项。
“方医生来了。”患者和家属对方庆很熟悉,纷纷热情与他打招呼。“天天泡在医院,哪能不熟呢。”方庆说。
“今天感觉怎么样?”方庆弯下腰,为一名在抗洪抢险中受伤的战士检查伤口。
“恢复得不错,过两天就能出院了。”方庆高兴地说。
近两个小时的查房工作结束,他又来到一楼门诊,协调处理患者就诊问题。
现年37岁的方庆来自咸宁,2000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他先后参加汶川地震救援、朱日和阅兵、武汉世界军运会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医疗救护任务。
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方庆和队友组成一个两人小分队,随空降兵部队救援官兵,深入小木岭等边远地区参与搜救。
“一次余震时,一个直径约0.5米的大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就砸在离我不到两米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后怕的。”方庆回忆。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小女儿刚出生才2个月,他将妻子和两个孩子送回了老家,第一时间投身抗疫一线。
作为首批支援地方医院的医疗队,他带领22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市七医院。在抗击疫情的62个日日夜夜,他带领团队共收治确诊患者132人,绝大多数患者康复出院,团队零感染。
支援工作结束后,方庆放弃疗养,家都没回,直接带着行李,住到了科里。最忙的一天,他曾6个小时看了128个病人,创造了中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纪录。
省军区警卫中队战士刘瑞——
高温下站岗汗透衣背
8月1日一大早,省军区警卫中队战士刘瑞像往常一样,穿好装具准备开始营门执勤工作。
根据安排,当天上午他原本可以作为优秀士兵代表外出参观,但他把机会留给了其他同志,主动要求前往营门执勤,在哨位上度过难忘的节日。
当你第一次见到这个身材瘦小、脸庞黝黑的战士,肯定想不到他已经是一个二次入伍,服役八年的老兵了。他曾经只身与3名暴徒搏斗并荣立三等功,你也很难相信正是这样一个战士,在疫情期间忍受伤痛,坚守省军区营门防控工作一线长达4个月之久。
上午8点到10点,是刘瑞的执勤时间,气温很高,汗水早已浸湿了衣服,额头上的汗珠不停流进眼角。烈日晒得他头晕目眩,但他必须保持挺拔的军姿直到下哨。
2个小时过去,刘瑞跟战友交接完毕。尽管双腿酸痛不已,他仍继续在营门协助值班员处理执勤事务,不停地奔波于各哨位之间为哨兵送水和更换执勤装备,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片刻也停不下来。
“在位一分钟,干好六十秒”是部队官兵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用在刘瑞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服役八年,从青藏高原到江汉平原,从西南边陲的那曲到九省通衢的江城,虽然服役地点和岗位在变,但他矢志强军的初心从未改变。
蒋龙 程小冬 侯新新 张鹤 范维杰 张鹏飞 郭鹏飞 李锐为本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