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德宏8月3日电 每年7月,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进入雨季后,淅淅沥沥的雨水让这里的万物透着翠绿,这里的黄胸织布雀更加忙碌,它们要在雨季的晴朗间隙抓紧时间织筑自己的爱巢,因为再过一个月,这里将繁育出织布雀幼鸟。据了解,织布雀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其中栖息在亚洲的大约有5种。中国仅在云南发现有纹胸织布雀和黄胸织布雀两种。
黄胸织布雀的巢呈长把梨形,以江边的芦草茎、草叶等编织而成,悬吊于瑞丽江边的竹梢或灌木枝梢上。成年的雄鸟格外努力,因为建造一个结实美观的巢不仅是给自己的容身之用,更是作为求偶的礼物。雌鸟也往往青睐于那些能筑出出众鸟巢的雄鸟。即便不停歇,精美的巢穴往往也需要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织布雀主要取食植物种子,在稻谷等成熟期中,也窃食稻谷,在繁殖期兼食昆虫。据当地村民回忆,过去瑞丽江沿岸的灌木丛里,每年都会有数以千计的织布雀安家,人一旦靠近,会群体起飞,黑压压的一片。由于人们当时对这种鸟的认识不足,村民都认为如此庞大的鸟群会让自家稻谷受灾,因此大片地砍掉了织布雀栖息的灌木,导致瑞丽江沿线的织布雀一度绝迹。
德宏自然生态保护志愿者呼晓宏长期关注中缅边境特别是瑞丽江沿岸的鸟类保护。“织布雀喜欢群居,往往会在一棵树上筑十几个鸟窝。但人类活动还是对它们有影响,以前大规模的筑巢场景很难见到了。”呼晓宏介绍,通过几个月的找寻,在瑞丽江沿岸找到了一片织布鸟集中的栖息地。“一开始只有2个巢穴,我们担心会受到附近村民的侵扰,于是就组织志愿者在附近开展宣传并发放宣传画册。如今发现的织布鸟巢穴已经增至10余个。”
“生态补偿是野生动物保护中一种有效的措施,野生动物对群众的庄稼进行了破坏,国家对群众进行补偿之后,能让群众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云南省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瑞丽分局副局长陈浩表示,除此之外,通过与林草部门、森林警察支队以及自然生态保护志愿者的信息互动,不断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也收效明显。相信随着织布雀重新走入大家的视野,能扭转过去认识的误区,让它们在瑞丽江沿岸不断繁衍生息,成为中缅边境的一张生态名片。(徐前、张仁韬、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