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杨伟在操作无人机巡堤
杨伟在帐篷里用电脑分析无人机传回的数据
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在巡堤
□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丁维 通讯员 秦双 袁君宝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中灿
“嘀!嘀!嘀!现在无人机高度200多米,准备拍摄照片……”7月31日,长江干堤武金堤段,天上飞着巡堤的无人机,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王煌正带队巡查。
天上“电子眼”巡逻传回数据,地上水利“最强大脑”建模分析,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这个防汛值守点,以高科技守护着大堤安全。
无人机高效巡堤 3D建模分析险情
截至8月3日,长江武汉段水位已连续超警戒28天。连日来,在汉的相关单位和部门组织专班,24小时驻守江堤巡查险情。
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杨伟,是在7月24日来到武金堤段长江大堤上的。此前,他和同事一直奔波在富水河的分洪和抢险修复现场。
一顶草帽,一双雨靴,晒得红通通的皮肤,要不是手里握着无人机手柄,任谁说杨伟是一名博士,都得在心底打个问号。
中午日照正毒,用红外线测温仪测试干堤温度,显示有53℃,太阳炕得人皮肤毛焦火辣。杨伟正按照每天的设定,操作无人机实时搜集堤防数据、图像。没过一会儿,豆大的汗珠就顺着面颊往下淌,杨伟倒了小半盆水洗了个脸,他打趣说:“巡堤比写论文难多看,写论文只脑袋疼,巡堤是腰酸背痛。”
汛期最重要的就是人工巡查,有的老水利人认为,发现险情比处置险情更重要。
为什么要用无人机来巡查干堤呢?对此杨伟解释:“我们不是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巡查,而是增加了一项巡查内容。”在他看来,无人机巡查速度快、范围广,“人工巡堤1小时的效果,无人机仅需10分钟。”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3D建模分析比对无人机传回的照片和数据,能将出险点作直观的对比,对可能出现的险点、险段也有监测,可以引导巡堤人员有目的、有重点地巡堤。
对研究人员而言,这些更是宝贵的科研数据。杨伟介绍,巡堤时他也在思考开发软件,利用信息技术来巡堤查险。目前的防汛还有哪些薄弱环节,也试图在规划设计中规避解决。“我的一些研究也和平时巡堤实践有关,目前正在做水土保持和洪水发生频率的课题。”他说。
超四成是硕士博士 发挥专业优势守堤
无人机背后,更重要的是这群巡堤水利人的超级大脑。用杨伟的话说:“大多数人只是用无人机拍照,而我们能看到图像背后险情裂缝的毫米差距。”
在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39人巡堤名单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有6位,硕士以上学历占40%,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团队。
硕士邓佳是杨伟的搭档,他能迅速算出巡堤面积,从而计算出一组8人的巡堤队,每人要花4.5秒走完一米的干堤,这样才能确保巡查不留死角。
高级工程师王家鸿是一名老水利人了,曾参加过98抗洪,他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及时判断处置险情。7月24日,巡查人员柯贤金发现一个直径20厘米的漏洞,担心出现管涌险情。王家鸿现场详细观察后,发现漏洞光滑且本身不出水,洞内有编织袋,判断漏洞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用黏土封堵即可,并安排人重点巡查。
高级工程师周志立是夜班的领队,他告诉记者,在晚上巡查干堤,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内行谁是外行。“拿着手电筒笔直往前走的,肯定不是咱们水利人。”周志立说。对于缺少巡堤经验的执勤点,巡堤队员会主动延长巡查点,并提醒他们巡堤规范及要注意的细节。
说起省水科院的巡堤队,洪山区珞南街武金堤哨长江铭满是钦佩,“知道我们之前排班紧张,省水科院巡堤队主动申请延长值守,是咱们段坚守时间最长的队伍。”
王煌院长介绍,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作为防汛抢险重要技术支撑单位,主要技术专家都按省水利厅统一调度,奔赴防汛抢险一线。同时,该院地处洪山区,也有属地防汛责任,积极利用富余的技术人员与技术力量,参与到地方防汛值守当中。院里鼓励专家们走出实验室,登上大堤,发挥专业优势守卫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