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碧云小学安置点的“暂住居民”进餐
黄陂消防员到滠口街第三小学安置点为老人理发
江夏区碧云小学安置点配有医务室
天兴乡居民在安置点上看慰问演出
□楚天都市报记者 周治涛 张吉晴 陆缘 成昱勋 叶文波 通讯员 刘春华 刘龙腾 方胜 张薇 葛晨雯 实习生 钟杨思麟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邹斌
入夏以来,武汉长江水位持续上涨,为确保洲滩民垸内人员安全,相关区域群众提前疏散转移。在武汉市黄陂区、江夏区、蔡甸区、洪山区等区域,近千名转移群众住进了防汛安置点,成为“暂住居民”。
近期长江水位明显下降,暂住居民也开始陆续返回家园。“暂住居民”在安置点生活如何?回家后如何恢复生产生活?连日来本报多路记者进行了探访。
安置点上 居民拉着志愿者道谢
随着防汛形势好转,110名暂住居民陆续离开位于黄陂滠口第三小学的南湖村安置点,返回自己的家园。暂住居民离开时,都会在大门口的对接点拉着志愿者的手道别,连声道谢。
83岁的黄全成爹爹7月31日离开安置点时,十分不舍。七月上旬,黄爹爹和村民们避汛转移到安置点,“我们每天早上起来,吃完早餐后志愿者会带着大家跳起广场舞,活动身子骨,中午和晚上在院子里打牌、聊天,十分快活。”黄爹爹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每个安置房间都有空调,床上用品都是新的,暖水瓶、免洗消毒液、电蚊液,全部都是免费的,还有志愿者提供服务。
“7月11日,当得知滠口第三小学要改造成为临时安置点,50多位志愿者赶来这里通宵布置。”24岁的吴静是这所小学的数学老师,从7月11日起就在这个安置点当志愿者,“安置点人多的时候,我们每个志愿者负责一个安置房间,除了日常的打扫,每天三餐饭菜都送到群众的手中。”吴静说,志愿者基本上都是90后,大家都把转移群众当成亲人在照顾,有时间就和老人们聊天,带小孩们踢球,千方百计给他们解闷。
转移群众刚到安置点时情绪比较低落,“他们担心家里会不会被水淹了,我们就天天公布水位,安慰他们不用操这个心,街道组织党员志愿者天天到村里挨家挨户巡查,电器等值钱的东西都统一放置在高处,淹不了。”吴静介绍,为了更好地安抚转移群众的情绪,志愿者中的音乐老师还带着大家跳舞唱歌。
贴心服务 患者看病有专车接送
在江夏区山坡街碧云小学集中安置点,13名安徽老乡离开前拍照留念。7月21日晚10时许,光明村山坡湖垸13名安徽老乡被转移到碧云小学,在安置点近半个月的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马宗荣和家人从安徽芜湖来到山坡湖垸生活已有9年,他承包了200多亩地进行虾稻共作。“我老家人均不到八分地,这里地多,土壤肥沃。”慢慢地,山坡湖垸陆续有了不少来此创业的安徽老乡。防汛转移前,马宗荣和老乡们找了一家吃住方便的养殖场办公室作为临时过渡,但由于不符合安置条件,山坡街道将他们连夜转移到了碧云小学集中安置点。
“安置点提前为他们准备好了床被、洗漱等生活用品,拎包入住。”山坡街党工委副书记张捷介绍,此前街道已做了应急预案,预备了50张床,腾出了6间教室,转移群众临时入住后,又装上了新的热水器,教室窗户安装了防蚊纱窗。
55岁的马宗荣患有严重的肾衰竭,每周必须到江夏区人民医院做3次透析治疗,工作专班了解情况后,安排专车接送,“工作人员非常辛苦,服务很到位,我很感谢他们。”离开安置点前,马宗荣专门找到专车司机表达谢意。
防汛转移,雷厉风行,村里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搬,房屋就被淹没了,“离开安置点后,当务之急是恢复生产。”张捷鼓励返家的居民,近期街道会根据相关政策,全力帮助大家恢复生产。
文化生活 安置点上跳舞看大戏
在蔡甸区消泗乡安置点、洪山区天兴乡安置点,部分村民仍未离开。为缓解因防汛转移带来的心理压力,志愿者和相关单位专门准备了文化活动,丰富暂住居民的文化生活。
在蔡甸区消泗乡中心幼儿园安置点,目前还暂住有20多人,“除了地方不同,这里其他的就跟家里一样。”洪河村村民彭利华告诉记者,安置点请来舞蹈老师教大家跳舞,既打发了时间,又锻炼了身体。“洪水逼得我离开了家园,但在这里同样有家一般的温暖。”
防汛期间,洪山街道口小学东方雅园分校安置点,一共安置了125名天兴乡居民,大多是70多岁的老人,年纪最长的95岁。得知安置点居民晚上文化活动较少,近日洪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天兴乡政府、洪山区应急管理局联手安排了楚剧专场慰问演出。77岁的陶爹爹喜欢看楚剧,当天的楚剧就有一部折子戏叫《赶会》,陶爹爹边看边笑,乐得合不拢嘴。71岁的涂雪生婆婆说,在天兴岛上一年都难得看一回戏,没想到文化馆将戏送到了安置点,太好了。
据介绍,天兴乡居民来到安置点后,文化和旅游局捐赠了一台音箱,方便他们进行文体活动。记者看到,安置点内老人们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大家玩棋牌、看露天电影、跳健身操,脸上的愁容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