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家揭示氢医学机理:有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衣晓峰 张嘉雯

一种具有巨大临床转化潜力的新型携氢分子成像探针,既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及较高的携氢量,又能凭借低频聚焦超声调控和释放氢气,还能靶向浸润到缺血心肌中,进行精准动态监测。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携氢探针有助于缩减小鼠心肌梗死面积,恢复心脏功能,挽救存活心肌。由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学会预防学组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内科主任杨巍及团队完成的上述课题,近日在国际期刊《先进科学》在线发表。

11月18日,第九届全国氢生物医学大会在海口举行,会上,杨巍教授应邀报告了氢分子在心血管疾病中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展现了氢医学在心血管领域的重要价值和前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头号“杀手”。约有40%的病人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0%的患者社会功能受限,近一半病人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相关专家介绍,元素周期表中第一位的氢分子是世界上已知的最轻气体,在宇宙中含量最多、分子量最小,密度只有空气的1/14,拥有强大的弥散特征。当前,作为传统的工业原料和新兴的燃料能源,氢能技术在交通、工业、储能和建筑等行业的产业链持续扩张。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开始将高压氢气试用于癌症治疗。但由于伴有高压易燃等安全隐患,氢气医用进程不尽如人意。

据介绍,进入21世纪后,有日本学者首次发现,微量氢可以选择性地减少细胞毒性氧自由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疗效。在多项基金支持下,从2009年起至今,杨巍团队围绕氢气改善心梗、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糖尿病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课题进行了14年潜心探索和攻关,陆续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从多角度、多层面证实氢气可不同程度地下调体内炎症因子和凋亡因子,并达到抗氧化、减轻心肌损伤、逆转心脏重构、改善心脏功能目的。同时,杨巍团队还开展了居家吸入氢气的观察和对比。上述系列成果陆续在《生命科学》《国际医学科学杂志》等10余家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并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进行专题讲座。

国内外同行评价认为,杨巍团队为攻克心梗、心衰、动脉粥样硬化、肿瘤诱发的心脏损伤等问题提供了临床思路,有望在未来临床实践中,以其选择性抗氧化、高通透性、安全、清洁及廉价的优势得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