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奋斗有我】喷喷香!她把小锅巴烙出大“钱”景……

在大山深处的保康,有这样一位中年妇女,她和母亲艰辛打拼,靠手工烙制玉米锅巴,使7口之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路。她就是保康县城关镇刘家坪村村民王群信。

“要掌握住火候,时间长了会糊,影响卖相,时间短了,影响口感。”搅拌、摊开、起锅……一大早,王群信就忙着在厨房手工烙制玉米锅巴。

电饼铛依次摆放,不到5分钟,20多张饼已下锅,整个烙制过程行云流水,紧而不乱。

一刻钟后,香喷喷的锅巴出炉,只见王群信用木铲左一下右一下,一张完整的锅巴就起锅了,在通过自然光晾晒半天左右,半成品就做成了。晾干的锅巴经过油炸,用麻辣粉、花椒粉、食盐等搅拌均匀,就可以封装进入超市销售了。

任何创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王群信也不例外。12年前,王群信一家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她有3个小孩要抚养,父亲在山上砍柴时又摔断了腰,不能做重活,家里靠丈夫打零工、母亲卖菜为生,一家7口过得很艰难。

穷则思变。王群信一直在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

玉香锅巴小作坊负责人 王群信:我妈以前拎着菜篮子卖菜,遇到街上一个老板找她买锅巴,后来我们把吃饭的锅巴都攒着,老板觉得锅巴品质还可以。

王群信听母亲一说,觉得这是个致富的路子,不妨试试。

2011年,王群信办理了“玉香锅巴”营业执照和小作坊证,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一开始,她觉得自己有七八亩地,每年产玉米六七千斤,再到附近买一些,投入不是很大。

可是,把锅巴做出来后一品尝,王群信发现口感与平时吃的玉米糁锅巴的味道差远了。随后,她又从外地购回优质玉米糁烙制,发现口感很好,很纯正,这才放心。

玉香锅巴小作坊负责人 王群信: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一直靠诚信经营,原料一直都用的上好的苞谷糁,比别的苞谷糁要细腻一点,没有糠皮子这些东西。

变则通。创业伊始,王群信用柴火灶烙制锅巴,不仅效率低,火候也不好掌握,稍不留意就烙糊了。王群信买回大号电饼铛试验,虽然火候好掌握多了,但效率仍然比较低。后来,她又更换成小型电饼铛,并把数量增加到22个,大大提高了烙饼的效率。

效率提高了,可是销路又成了大问题。

“玉香锅巴”小作坊负责人 王群信:我带着成品和半成品,坐车到武汉去,找了个熟人带着我跑了一个多星期,也没跑出个销量来。

不能就这么算了!王群信又反复思考、琢磨,“消费者都觉得好吃,路子应该没问题,主要还是出在销路上!”不服输的王群信,把家里的一摊子交给了母亲,又出去跑市场。

“玉香锅巴”小作坊负责人 王群信:想了想,还是坚持下去吧,又到附近的谷城、襄阳,终于跑出了一些眉目来。

在谷城一家大型农贸市场的干货店,店主品尝了王群信的锅巴样品后,赞不绝口,决定在当地独家代理王群信的半成品锅巴,这使王群信信心倍增。

随着刘家坪村成为A级景区式村庄,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王群信借助乡村游东风,让游客免费品尝她制作的锅巴,反响很好,很多游客都会带上三五袋回去。“玉香锅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并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热门小吃、旅游商品。

刘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王智文:这两年,他们的收入还比较稳定,每年都在10万块钱以上。同时也带动了村里有其他几家也在做,效益比较好,他们是我们村靠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从零起步,经过12年艰辛打拼,如今,王群信的锅巴小作坊每年加工锅巴7000公斤左右,年产值达15万元以上。通过手工锅巴,王群信盖了楼房,买了小轿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玉香锅巴”小作坊负责人 王群信:就想以后还是打算把规模稍微扩大点,这包谷糁楼上楼下搬也艰难,想以后看能不能把规模扩大了,做一个正规一点的车间,搬东西都方便一点,继续做下去,让我们一家人过得更好。

全媒体记者:艾德雄

见习记者:邢忆星

编校:丽丽

责编:赵硕

审核:秦志鹏

终审:李广儒